首页 >> 年度回眸 >> 2019
字体∶
冷静与克制背后的考量

年度回眸 (发表日期:2019-10-31 13:38:57 阅读人次:133 回复数:0)

  

  
【修例风波】习近平对港最新表态 北京的“急与不急”

  


  
北京时间11月14日,正在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面就香港局势进行表态,强调“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根据官方通稿,习近平在出席会晤时,就当前香港局势表明中国政府严正立场。这是习近平近来第二次公开就香港局势表态。

  


  
相较于11月4日在上海会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时的表态,习近平在强调香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时,用词发生了变化,从“最重要的任务”,变成了“最紧迫的任务”。一词之差,一方面凸显了香港局势变化,另一方面也传递出北京高层的“急切”。但在具体处理香港问题上,北京方面又表现出了必要的冷静和克制。既着急,又不能着急,可能是北京应对香港问题的复杂心态映照。

  


  
一词之差映照北京复杂心态

  


  
在最新的讲话中,习近平指,香港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习近平强调,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带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定支持香港警方严正执法,坚定支持香港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

  


  
他说:“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

  


  
11月4日,习近平在上海出席进口博览会期间接见林郑月娥,在听取林郑月娥关于香港局势汇报后,习近平表示,香港反修例风波已持续5个月,林郑团队恪尽职守,努力稳控局面、改善社会气氛,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中央对她是高度信任的,对林郑月娥和管治团队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当时习近平的说法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最重要的任务。”“最紧迫”与“最重要”两字之差,可以看出随着香港局势升级,暴力蔓延至香港校园内,以及出现伤亡情况下,北京方面对于平息香港街头暴力,恢复香港社会秩序的急切心理和强烈意愿。北京方面之所以着急,是因为香港的这场政治风波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而且街头暴力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香港社会的正常运转,香港民众的生活深受影响,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在此期间,香港经济陷入衰退,经济数据大幅下滑。

  


  
连日来暴力示威者不断在全港多区打砸纵火、瘫痪道路交通,破坏列车轨道,向行进中的列车投掷燃烧弹,攻击不同意见市民,围攻袭击内地学生,暴力围攻警察,甚至抢夺佩枪、焚烧警车。11日下午在香港马鞍山地区,激进示威者因不满一名普通市民反对他们的破坏活动,竟向其浇淋易燃液体并点火焚烧,导致该市民瞬间成为“火人”;13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外判员工被示威者投掷硬物击中头部,14日晚间被证实死亡。如果局势得不到控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伤亡。

  
对于如此局面,北京当然希望香港能够尽快恢复秩序,这就是习近平先后两次就香港表态用词差异的原因。

  
面对此局势,香港中联办11月12日发表声明称,香港正滑向“恐怖主义”深渊。香港中联办负责人称,对近日暴力违法分子的破坏活动全面升级予以最强烈谴责,坚决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依法缉捕凶犯、严惩暴力行径。并重申,香港中联办坚决支持特区政府、香港警方和司法机关坚守法治原则,果断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强力遏制打击各种违法暴力行为和恐怖主义行径,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

  
但在急切之外,在具体处理香港问题,北京方面又表现出了必要的冷静和克制。既着急,又不能着急,继续保持必要的冷静与克制。这可能是北京应对香港问题复杂心态的写照。

  
冷静与克制背后的考量

  
随着香港的街头政治运动暴力程度不断升级,中国舆论场上也群情激奋,不乏喊打喊杀之声。从北京当前的应对来看,虽然急切地希望香港能够实现“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但依然能够继续保持冷静和克制,“不动如山”,彰显了北京在处理香港问题上的战略定力。

  


  
多维新闻在此前文章《【修例风波】香港局势骤然升级 北京缘何选择“静观其变”》就曾指出,虽然香港这场政治运动日趋暴力,但这不就是街头政治运动的本来面目吗?诸如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街头政治运动皆是如此。香港局势虽然混乱不堪,也有必要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但还没有上升到危害国家统一安全的动乱程度。这也是北京能够继续保持冷静和克制的必要前提,也是北京目前来看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在巴西就香港局势表态:将继续坚定支持港府和香港警方。 (新华社)

  


  
可以看到,北京对香港这场政治运动的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最初,北京对于可能失控的香港局势,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敏感,甚至意图通过展示军事力量进行威慑,以期平息事态。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进行的防暴演练,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实事求是地讲,上述行动在香港并没有产生太大效果。但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对于在“一国两制”下高度自治的香港发生的政治运动,中央层面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克制。即便在今天暴力程度骤然升级的情况下,中央方面只是延续表明对港府和林郑月娥的信任和支持,对激进示威者的暴力行为的谴责,并没有选择直接干预。习近平的最新讲话同样突出了这一点。

  


  
香港回归多年来,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北京一直尊重香港社会的各式制度和民间政治生态。对于香港今天的混乱局面,相信北京已经做好了香港事态走向最坏的准备。但继续保持冷静克制,无疑是对香港社会的一次“一国两制”制度的现实宣讲。相对来说,暴力示威者毕竟只是700万港人中的少数。现实来看,香港也没有“港独”的条件和土壤。香港社会对街头暴力行为也开始不再容忍,有市民自发上街清理暴徒破坏的道路,也有市民力挺香港警队为维护香港社会秩序所作的努力。

  


  
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就“一国两制”制度的落实进行了顶层设计。继续保持冷静和克制,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香港人的认同,因为,暴力示威让他们认清街头政治运动无益于香港。长远来看,对于推进中央全面管制权的落地,推动香港社会改革,未来推行国民教育,可能都会有助益。

  


  
另一方面,虽然渐趋暴力的香港的街头政治运动,给香港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现实伤害,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放到漫漫的历史长河,对于偌大的中国以及世界来说,可能更犹如“茶杯里的风波”。多维新闻之前就曾说过,在中国的广袤领土疆域中,香港其实只是个远离国家权力核心的边陲“弹丸之地”。中国宏大的历史叙事当中,边陲之乱从没能真正左右过这个国家的大方向。香港的政治运动,对更为繁复的内地社会形态乃至国家整体政治走向,能发挥的影响其实十分有限。这是北京的底气所在。

  


  
辩证地来看,香港这场街头政治运动,不仅不会动摇和影响中国的国家崛起大势和民族复兴的潮流,甚至还产生了教育国民,激发中国社会爱国热情的效果。可以说,香港这场政治运动,也是中国社会,甚至包括香港社会,重新审视西方政治制度,重新认识“一国两制”的良机。对于西方社会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自由主义,中国社会有相当部分人无保留地认同,但在香港政治乱局之后,尤其出现无法有效遏制的暴力之后,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以香港典型的西方一套政治治理和价值体系,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了说服力。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北京面对香港混乱的局面,虽然急切希望尽快平息事态、恢复秩序,但还是能够保持战略定力,不动如山的深层次因素。

  


  
另外,香港政府、香港警队等香港管制力量,明显还有更大的“止暴制乱”空间和管制手段,比如实施紧急法、实施集会和宵禁管制,对极端示威者严厉打击等。香港的管制力量和手段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过去几天,香港因返修列而起的示威活动明显升级,暴力冲突开始从街头转入高校,尤其在香港中文大学内发生的对峙冲突,不仅有示威者在一些地方纵火及投掷汽油弹,而且警方也发射了催泪气体以及橡胶子弹。至少从香港传出的画面来看,昔日的平静的校园已然沦为“战场”。基于各方面考虑,香港教育已经宣布全港学校停课,影响范围包括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不少内地生以及在港台生开始陆续撤离,俨然新一轮的“逃港潮”。

  


  
为何高校会成为这次暴力冲突的急先锋?当对峙示威从街头转入校园,是否意味着运动本身的焦点已经发生转变?这样的转变又会如何影响官方平息风波的手段与策略?

  
其实将时间线拉长,便不难发现,高校及学生群体从运动一开始就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早在7月,香港大学学生会便举行了“光复港大”的集会,抨击校长未能“与学生同行”;8月,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会长购买镭射笔被警员逮捕;9月,香港10家高校学生会呼吁学生开学罢课;到了10月,香港理工大学学生会呼吁全体学生就校长拒绝与戴口罩毕业生握手一事“自发行动”;进入11月,内地学生在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遭遇黑衣人“私刑”,各校学生也不约而同发起了针对内地学生的仇视与变相“驱赶”行动。

  


  
而当“战场”从街头转入原本就作为急先锋的高校,整场运动的焦点也随之转移到了学生群体身上。不同于社会各界参与的运动,学生运动天然地带有理性主义和容不得挑战的道德感,故而也更纯粹,更激进。最近发生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暴力冲突,便是最好的证明。就像当年的五四学生运动一样,举着自由、民主的大旗,最终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火烧赵家楼”的极端暴力。而且事后,陷入亢奋的学生群体也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有错,因为看似崇高的目标已经压倒了一切,任何暴力似乎都变得可以理解和解释。尤其是当北洋政府被迫各方压力释放了被捕学生,彼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亦以身家做报并率全体师生亲自迎接,更是加强了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感。但被人们忽略的是,事后不久蔡元培便辞去了北大校长,留下一句“弑君马者道旁儿”,何其哀哉!

  


  
对于焦点已经发生转移的这场学生运动,特区政府以及北京究竟该如何应对?现在不少舆论普遍认为,既然早已没有了可以“政治对话”的对象和空间,那香港局势最终以极端的“宵禁统治、强烈拘捕”来止暴制乱,则是完全没有悬念的必然选择了。其实,这样的判断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在于,这是止暴制乱最常规的办法,也是最糟糕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而不对的地方则在于,既然运动的焦点已经发生明显转移,那相应的策略是否也应该及时作出调整。尤其是当焦点转移到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身上,更是需要重新思考,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怎么做才不至于真的彻底失掉一代人。

  
诚如上文所言,学生群体相较于社会群体的鱼龙混杂更为纯粹,也更为理想主义,对待这些学生也需要一分为二看。有一部分“勇武派”学生,唯恐天下不乱,不仅自制汽油弹,而且在与警方的对峙中冲在最前面,将推动“港独”作为志业,此一部分群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除此之外,另一些学生可能只是情绪式“港独”,因为身处那样的情景中故而成为了激进的抗议者,这些学生未尝不可考虑给予一定程度的特赦。如此“一手软一手硬”,对校园“围而不攻”,或许可以给目前不断升温的局势适度降温。

  
也许有人会对特赦香港学生嗤之以鼻,毕竟从目前来看,这些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转而成了手拿汽油弹、对内地生随意动用“私刑”的暴徒,难道面对这样的暴徒,不是该严厉惩治和法办么,为什么还要扭扭捏捏地特赦?面对这场持续了五个多月的香港风暴,不管是从哪一方角度出发,喊打喊杀都是最容易的,大力镇压才是效果最直接的,就像一些人呼吁的,解放军直接出动可能很快就能止暴制乱,但为什么北京一直没有动手去这么做,就是考虑到这场风暴在偶然性之外有着很大程度的必然性。在这样的必然性里,参与其中的各方,包括特区政府,学生群体以及香港普通市民,都在经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大考”。何况将现在的学生群体一揽子都镇压掉,也解决不了香港问题,反倒加剧了撕裂,并给年轻世代的心里种下永久的仇恨的种子。

  


  
香港的确是一本难读懂的书,经历过这场风暴,至少一些以前装睡的人开始被迫睁开眼,来认真审视这座昔日被繁荣掩盖了真问题的城市。最终能不能读懂先不论,至少没有时间和空间继续装睡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香港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这里的“好事”,可能真的要放在更长的时间周期里,才可能被人们意识到,感知到。就如人们今天来看当年的六四事件一样,如果没有那一次风波,很难想象北京会在今次的香港问题上如此有战略定力,也很难想象中国会在“大气候”与“小气候”不断变化的今天还在如此坚定地走着社会主义道路。

  


  
香港最新民调:暴力升级,当局难辞其咎

  
香港11月15日晚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港人认为,港府和警方应为近期街头暴力升级承担责任。同时,香港9所大学的校长发表联合声明,指目前困局并非由大学造成,敦促政府牵头联合社会各界恢复社会安定。此外,引发外界关注的中大校园对峙以示威者撤离结束。

  
香港民意研究所11月12至14日进行的滚动民调显示,受访的858人中,分别有83%和73%认为,港府和警方需要为社会暴力升温负上很大的责任,认为示威者需负责任的有40%。

  
香港民研计划名誉总监黄伟国分析,这反映市民理解示威者并不是“盲动”和肆意破坏,而是政府一直漠视他们的诉求才导致目前的局面,认为政府才是社会暴力的祸根。

  
民调还显示,有80%的人赞成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警方在反修例事件当中使用武力的情况;而60%多的受访者支持美国以《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制裁警务处处长,责成他为所有违规及滥暴的警员负责。

  
香港民研主席及行政总裁钟庭耀表示,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独调会,回应市民最急切的诉求,同时不应取消或延迟区议会选举,令市民失去和平体现民意的渠道,否则只会令街头暴力升级。

  
此外,包括港大、中大、成大、浸大等9所大学的校长,周五 (11月15日) 晚发表联合声明,指过去一星期的暴力及对立情况进一步升级,一些大学被示威者控制,社会纷争已令大学校园成为政治角力场所,任何认为大学可化解危机的期望都是不切实际。

  
声明还表示,这些极其复杂艰难的困局并非由大学造成,也无法通过过大学纪律程序解决,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分歧。因此,政府必须牵头,联合社会各界,以迅速和具体的行动化解僵局,恢复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

  
中共喉舌《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9名大学校长的联合声明的态度摇摆,对学校被占领表示“令人遗憾”,但不敢旗帜鲜明地谴责“示威者”,不敢使用“暴徒”的字眼。

  
《环球时报》被外界认为是时常以宣扬民族主义情绪、选择性报导以及扭曲或夸大事实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服务。

  
此外,自11月12日开始、以香港中文大学2号桥为中心的与警方的激烈攻防战,至周五晚间结束。多日来占据校园的示威者在经过辩论后,决定撤离,当晚约10点已经全部离开。许多市民赶往中大为学生和示威者提供义载和运走物资。

  
此前,中大校长段崇智发表公开信,要求所有校外人员撤离校园,否则将寻求政府部门协助,以解除当前危机。

  


  
习近平首次公开对香港表态,措辞变化传递了什么

  


  
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利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就香港局势表明立场。他说,“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这是香港抗议运动持续5个月以来,习近平首次公开就香港局势表态。11月4日,习近平在上海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会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并表示支持特区政府。

  
对比两次措辞,习近平对“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的措辞,从“最重要的任务”变成了“最紧迫的任务”。

  
分析认为,习近平本次表态是进一步明确态度,表明中央政府不会对香港放手不管,并试图警示国际社会,会以强硬手段控制局面。

  
习近平说了什么?

  
习近平这次的表态提出三个“严重”、三个“坚定支持”和三个“决心坚定不移”。

  
习近平指出,香港持续发生的激进暴力犯罪行为,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

  
他还说,中央政府将继续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带领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定支持香港警方严正执法,坚定支持香港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

  
对于如何应对局势,习近平说,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习近平强调,“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在海外的独立学者胡平对BBC中文说,习近平的措辞变化表明,中央政府对如何处理香港局势的手段“更加明确”,姿态“更加强硬”。他认为,中央政府将在“短期内以更严厉的措施”控制局面。

  
本周,有香港市民发起罢课、罢工、罢市行动,有示威者试图在马路上放置砖头等物品,阻碍交通。大规模冲突延伸至大学校园,随后全港学校停课。另有示威者在沙田裁判法院纵火外纵火。

  
不过,胡平认为,目前来看,中央政府还是会尽力借助香港本地警队的力量处理街头暴力。

  
5个月抗议运动以来,已有多名示威者在冲突中受伤。11月11日,一名警员向示威者开实弹枪,造成一人情况危殆。但胡平说,中央认为,香港警队还没有把镇压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比如并未对准人的身体致命位置开枪。

  
他引用中央政法委近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评论,“此时不开枪,要枪何用?”

  
对于是否将出动解放军处理乱局,胡平认为暂时不会。他说,考虑到本月香港将举行区议会选举,如果采取特别残暴的镇压手法,将导致民众将票投给民主派候选人。

  
“尽管区议会选举的政治层级较低、重要性不高,但仍会令当局被动”,胡平说。

  
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英文版引述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称,习近平此次在金砖国家会晤时表态,是为了告知其他国家,香港事务是有关中国主权的核心考虑,希望获得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李晓兵说,“习近平的讲话明显是针对国际社会,以获得其他国家的理解,并向那些煽动紧张形势的外部势力示以警告。”

  
他还说,中央政府将对香港局势采取坚定态度和实际措施。“不论外部势力有何政治企图,不论他们想在香港造成怎样的混乱,这些势力终将灭亡。”

  
几乎与习近平表态同时间,美国国会联邦参议院罕见地启动了“热线”(hotline)机制,预计将加速通过《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该法案赋予美国制裁打压香港基本自由和人权等行为的法律基础。

  
胡平认为,中共尚在“通过港府在勇武派面前投鼠忌器”。其背后是权衡利弊,希望制衡美国通过《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的进程。

  
不过,他说,此次习近平强势表态也是为了警示美国,即使通过法案,其制衡中国的“实际效果有限”。

  
“如果混乱的情况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当局可能不顾失去香港独立关税地位的风险,依然采取镇压行动。”

  


  
听听香港市民怎么说

  
连续数日香港街头暴力不断升级,很多街区都出现大面积损毁破坏现象。路透社记者前往香港金融区和东九龙地区进行街访。但是接受采访的香港路人都认为事件敏感,不肯透露全名。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金融区,一位57岁的建筑业从业者说:"政府是一个庞大的机器,需要一些时间。我们知道这个机器的一些部件失灵了,但是你应该给与政府一些时间去修好这些零部件。人民已经告诉政府这部机器不工作了。"

  
这位自称名叫维春的老伯说,他在金融区有个会议。但是由于公共交通遭到毁坏,所以会议被取消了。他说:"(抗议者)提出的5大诉求不可能实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还说今年6月他也曾参加过抗议示威,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支持那些示威者。

  
他说:"对于一些想做出改变的人,他们加强了自己的行动。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但是如果他们采取行动,也需要对破坏行为负责并为此承担后果。"

  
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25岁的刘先生在提到街头的抗议者时说:"我不会说暴力行为是对的,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价值观永远都是对的。"刘先生戴着一个深色口罩。他说:"因为根源还没有得到解决,政府不回应(抗议者的)诉求,所以人们通过暴力升级的方式引起政府的注意。"刘先生连续两天都参加了午间的抗议集会。

  
他说:"最大的问题是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警方使用的暴力展开调查。只要政府不回应这些诉求,暴力就不会结束,而且会继续升级。"他认为摆在香港面前的有两条路:"港府动用紧急状态法结束街头暴力,例如采取宵禁。但是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这种做法太极端了,会受到西方国家的谴责。香港始终还都是一个国际型大都市。第二种可能性就是港府最终屈服。"

  
11.12香港中文大学一夜成战场

  
一位63岁的罗姓市民说:"我是哭着看电视里播放的香港大学里发生的那一切。我们现在是既没有希望又很无助。英国人不给我们民主,但是我们至少还有自由。我们需要来自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帮助。"

  
来自内地已经在香港居住了7年的市民Panda说:"香港属于中国,这些人不需要害怕。你看了昨天晚上香港的大学里发生什么了吗?我有一些朋友已经离开香港返回深圳了。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太疯狂了。"

  
32岁的销售人员米歇尔说:"这真的让人很难过。这伤害的不只是香港的经济,同时也让每个香港人心碎。这会让我们一生都感到恐惧,时间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路透社的记者又去了九龙。一位在保险行业工作的42岁的女性说:"我真的很伤心看到我的城市变成这番模样。看看周围的人,他们是那么的愤怒。港铁站里有那么多的孩子,你看到有人朝着他们喊吗?他们都是朝着港铁的工作人员喊。每个人都神经紧张,没有人再保持理性。但是如果你看到交警开枪射向一个学生,这怎么可能是合理的呢?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是林郑月娥毁了这座城市,香港警察的行为就像中国警察一样。"

  
这位名叫阿列克桑德拉的女性身穿黑色长裙、白色T恤,脸上戴着医用口罩。

  
她说:"我在这里长大。我已经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快20年。我从来没有旷过工。但是这星期已经有两次我没办法去上班。我有两个孩子,他们不能去学校。我一直担心他们会被逮捕。我没有参加抗议活动,因为我太老了。但是你在电视里会看到,警察去殴打那些孩子,那些香港的孩子。这还有天理吗?他们的诉求有什么错吗?我们都想生活恢复常态,但是如果政府不倾听香港人的诉求,他们又怎么能(恢复社会秩序)呢?已经持续5个月了,他们根本不在乎。"

  
Maskierte Hongkonger Studenten singen bei ihrem Abschluss (picture-alliance/AP/K. Cheung)

  
香港中大毕业生11月7日在毕业典礼上戴口罩举出标语;香港中大近日成为关注焦点,12日警察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

  
29岁的前台工作人员娅妮特说:"我是要去旺角。就算我到了那里,那里也是世界催泪弹之都。我还能回得来吗?我先生在家工作,可是我是公司前台,我能在家办公吗?我能吗?"

  
她说:"我们有三个人倒班,但是另外两个人住得离公司很近。我现在很担心工作是不是还能保得住。他们知道不是我的错,但是总不能老让同事替我的班。我该指责什么人吗?我要指责的是港铁。香港政府向让所有人都去反对上街的学生和抗议者。但是如果他们倾听抗议者的诉求,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

  
洪沙/李鱼(路透社)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9
    日本禅宗画的母题变迁 新 
    山东访日推介活动现场交流 新 
    融通中外 共谱新章:海外华文媒体大有可为 
    有关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感想 
    有关俄乌冲突对日本华侨华人影响的几点观察 
    现代日本的三个“奥运时刻” 
    日本简报(2021年1月1日-15日) 
    日本政府支援读博千人计划 
    日本简报(12月4日-12月14日) 
    白玉兰视点——海外侨情在线研讨会发言 
    日本最新疫情简报 
    日本疫情简报 
    全球化时代的疫情 
    有关海外华媒发展的问答 
    打造矩阵式融媒体平台 实现传统媒体转型  
    《中文导报》致读者一封信 
    《中文导报》愿景:绽放出世上“唯一”的花 
    齐心协力 日华月华 
    名满天下 谤随终身——在历史语境中试论周作人与日本的关系 
    陈允吉回忆录之三 
    陈允吉回忆录之二 
    陈允吉回忆录之一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爱上京都的理由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京湾互相借鉴的建议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