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回眸 >> 2019
字体∶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京湾互相借鉴的建议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9-01-05 11:32:26 阅读人次:535 回复数:0)

  2017年7月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8年10月23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连通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在即,作为千年大计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万事俱备,蓄势待发。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广东省委在1月3日召开了十二届六次全会,更提出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

  
此前,国家提出的五个战略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副总理、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主任韩正指出:第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体制活力,亦有产业支撑,充分发挥港澳自由开放经济体,与广东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第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创新高地;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会的重要支撑区;第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第五,宜居、宜业、宜遊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富有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是高质量发展典范。

  
目前,全球范围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为主的湾区经济是城市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代表,是高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散地,也是现代化发达经济体的象征。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优势、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各方面已能望其项背,但是在人均发展水平、城市化精细管理、高质量人文生活品质、开放式创新所需要的自由环境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潜力无限,对中国经济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巨大。

  
日本首都圈东京湾,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之一,形成崛起于20世纪60-90年代,依托一都三县的人口密度,环绕东京湾展开京滨和京叶两条工业带,凭借先进制造和科技实力成为第三个世界级湾区。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大湾区在人口、地理、产业布局、制造业崛起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东京大湾区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城市群,首都圈人口规模达3800万,粤港澳大湾区为6671万人;东京大湾区面积13556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面积43300平方公里;东京湾区的GDP约为1.5369万亿美元,人均4.1万美元,粤港澳大湾区的GDP约1.4万亿美元,人均2万美元;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速达7.9%,高于纽约湾区的3.5%、、东京湾区3.6%、旧金山湾区的2.7% —— 通过宏观比较,可以发现,正在突飞猛进的粤港澳大湾区有更大的发展纵深,可以搭建更大的舞台、书写更宏伟的篇章。从东京湾的发展经验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坚持和借鉴。

  
其一、坚定不移地以制造业为中心,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同为东亚国家,制造业是日本的立国之本,也是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东京大湾区是著名的“产业湾区”,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实行专业分工、错位发展。从6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东京就实施“工业分散”战略,机械电器等产业逐渐从东京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钢铁能源等迁往千叶,形成并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工业区。

  
东京大湾区集中了包括钢铁冶炼、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著名的工业产业带。在专业分工方面,千叶为原材料输入港,东京主营内贸,横滨主营外贸出口,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

  
东京中心城区则强化了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了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金融等服务行业,吸引总部经济,打造奢侈品生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东京成为日本的政治、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都设在东京。

  
京滨、京叶工业带,迄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劲的新型工业带。两大工业地带与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引导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级综合性湾区,也助力日本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出口工业大国。目前东京大湾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38家,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的2倍以上,突显了制造业强势。

  
其二,追求产业和经济规模,坚持发展之路,坚持做大做强

  
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千叶县等“一都三县”,但是根据日本在1956年制定的法律《首都圈整备法》规定,首都圈还包括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山梨县,即东京大湾区还有扩大的可能,人口可能达到4393万人。

  
自1955年成为世界最大城市群以来,东京首都圈60多年来一直保持第一湾区地位。在经济体量上,东京都的GDP近一万亿美元;2014年首都圈的GDP为1.6167万亿美元,超过了韩国的经济总量。东京集中了日本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三分之一的GDP。目前,即使在日本人口老龄少子化的逆风中,东京“一强集中”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虹吸效应”超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模宏伟,愿景远大,到2030年的整体经济规模将为现在的1.38万亿美元的3倍以上,达到4.62万亿美元,不仅有超强的制造业,还会成为世界性的技术创新、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其经济规模不仅将超过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更会匹敌目前日本全国的GDP,达到惊人的程度。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就是硬道理。粤港澳大湾区坚持做大做强,前景无限。

  
其三、建设互通互联的交通网,不遗余力地打造大进大出的便捷通道

  
环绕着巨大的东京湾,东京大湾区拥有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以及数个专业码头。这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还有东海道、北陆、上越、长野、东北等新干线,以及东名道、中央道、川越道、东北道、常盘道、京叶道、湾岸道等数条放射状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了东京湾区与日本国内和全球主要城市之间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为人流、物流的大进大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交通最发达地区,香港、广州、深圳等超级都市拥有巨型机场和世界级的港口码头,港珠澳大桥开通和香港进入高铁时代,更使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如虎添翼。中国的大交通建设,全国一盘棋,区域一盘棋,速度快,效率高,不像东京外环道规划建设了几十年,因动迁等各种原因只能分段建设、分段通车,至今尚未全线贯通;另外如成田国际机场因为动迁的阻碍,白白耽误了40年的发展时间——这些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不易出现,有利于尽快尽善、更为合理地打造大进大出的便捷通道。

  
其四、建设城市群,疏解城市病,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东京大都市圈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形成了东京、横滨、川崎、千叶、船桥、埼玉等大城市和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业重镇,以及镰仓、川越、佐原等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中小城市组成的大城市群。

  
东京湾区的大都市,对大规模人口聚居的城市管理卓有成效,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细化管理;无论是保持国际化和开放性,还是无限缩小城镇化落差,都位居世界顶级水平。中国不少地方都与东京、横滨等湾岸大都市展开交流,围绕环境治理、交通规划、行政服务、生活便利、垃圾分类、服务业经济等问题互相取经,获得启迪。

  
东京湾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圈,大规模人口聚集与大规模信息交流相辅相成,而“城市病”却是最少的。日本全国的人口密度是340人/平方公里,东京都人口密度是6200人/平方公里,而东京市中心23区面积仅有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5万人/平方公里,有的区甚至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世界少有。

  
为了对应高密度人流的聚集、疏散、移动等问题,东京都市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由地铁、电车、悬浮列车等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之密集之精准,冠盖全球,成功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超级发达的轨交系统也有效缓解了机动车上路的需要。东京都面积约2193平方公里,机动车保有量约400万辆,而首都圈“一都三县”的汽车保有量约1625万辆,但东京及周边的道路保持畅通是常态,丝毫没有“首堵”之虞。

  
半个世纪以来,东京等都市不断提升高密度人口聚集下的城市管理和运营能力,持续改善公共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从规划、基建到日常管理基本做到“以人为本”,积累了世界级的超高水平和能力,同时不断强化研发、信息、服务产业等功能,成为引领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上已经融为一体,但内部的经济体制比较复杂,更兼各大城市都有争当国际大都市的雄心壮志,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重叠和重复之虞。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9+2)如何统一规划布局,形成城市梯队,贯通公共出行,有效分散人口,各自做出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遊的优质生活圈,东京湾都市群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

  
其五、有效利用在日华人的人才和力量,搭建两大湾区的交流和沟通桥梁

  
在以东京湾为核心的日本首都圈,长期生活、工作的稳定型华侨华人40多万。他们对东京湾区的建设规模和经验教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也不乏在各种领域里的细致研究。新华侨华人旅日超过30年,他们拥有的学养、经验、人脉和资源,是两大湾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桥梁,有助于展开交流、借鉴,互相启迪。

  
比如,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长期研究日本大城市群和世界大湾区发展,是这方面的知名专家。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日本华人教授会议、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日本中华总商会、日本广东同乡会等社团组织,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经营人才,许多人对城市群崛起和大湾区建设不乏真知灼见,也乐于建言献策和牵线搭桥。

  
粤港澳大湾区如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日华人的人才和力量,既能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获得事倍功半的成效,也能为在日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奉献心力提供机会和渠道,值得提倡。

  
发言人:杨文凯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总编辑)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9
    日本禅宗画的母题变迁 
    山东访日推介活动现场交流 
    融通中外 共谱新章:海外华文媒体大有可为 
    有关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感想 
    有关俄乌冲突对日本华侨华人影响的几点观察 
    现代日本的三个“奥运时刻” 
    日本简报(2021年1月1日-15日) 
    日本政府支援读博千人计划 
    日本简报(12月4日-12月14日) 
    白玉兰视点——海外侨情在线研讨会发言 
    日本最新疫情简报 
    日本疫情简报 
    全球化时代的疫情 
    有关海外华媒发展的问答 
    打造矩阵式融媒体平台 实现传统媒体转型  
    《中文导报》致读者一封信 
    《中文导报》愿景:绽放出世上“唯一”的花 
    齐心协力 日华月华 
    名满天下 谤随终身——在历史语境中试论周作人与日本的关系 
    陈允吉回忆录之三 
    陈允吉回忆录之二 
    陈允吉回忆录之一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爱上京都的理由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京湾互相借鉴的建议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