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回眸 >> 2015
字体∶
传承与担当:《中文导报》千期之路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5-05-26 22:38:07 阅读人次:774 回复数:1)

  

  
《中文导报》社长兼总编辑 杨文凯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邓小平南巡,华人东渡,《中文导报》在日创刊。2014年,在5月的一个平凡日子里,日本代表性的华文周报《中文导报》迎来了发行1000期的纪念时刻。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回想《中文导报》的创刊,感应到时代脉搏,开启了旅日华人先声。20多年来,许多新生的社会萌芽成长为茁壮大树,一个弱小的社群在异文化的环境里开耕出属于自己的园地。对于蓬勃发展的日本华人社会来说,《中文导报》是当仁不让的亲历者、见证人,是这场历史拓荒运动的记录者,更是华人社会创造工程的参与者。如今,发行超过1000期的《中文导报》不事张扬,惟愿把激荡留给时代,把业绩留给社会,把褒贬留给历史,把平静留给自己。

  
廿年回首今与昔,今天的《中文导报》所面临的时代氛围、社群结构、媒体环境、经营模式,与创刊初期相比较完全不可同年而语,出现了颠覆性变化,但《中文导报》秉持“中文常在我心中”的办报理念,始终站在华人社会报道的第一线,充当了中日关系报道的排头兵。多年来,《中文导报》甘做中日关系的“稳压器”、勇做中日民族主义情绪的“灭火器”,在中日之间传递正能量,发挥着华文媒体作为公共外交平台的应有作用。

  
一、《中文导报》千期回想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中文导报》在日创刊,领风气之先。如今,《中文导报》成为日本现存发行期数最多的中文报纸,也是在日华文传媒中创刊时间早、出版期数多、媒体格调高的一份代表性报纸。创刊至今,《中文导报》一直把在日华人、中日关系、中日交流作为报道的基本立足点。《中文导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中日民间误解、推进两国友好关系的过程。在日本,伴随着华人社会的成长史和华文媒体的发展历程,《中文导报》展现了一份坚持的可贵、奉献出一种原创的价值。

  
过去20多年,中日关系由蜜月期进入务实阶段,两个国家的地位、实力、影响力发生了逆向地壳运动。面对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中日之间发生新变化和新流向,《中文导报》始终坚持做潮流中的桥梁,坚守华人立场、面向主流发声,努力发挥着缩小落差、填埋鸿沟、推动交流、增进理解、在中日之间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中文导报》从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立场和视角出发,在民间公共外交舞台上扮演了角色,受到日本主流社会和中国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1、力邀首相贺春节促进两国感情

  
在2015年羊年春节来临之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中文导报》送来热情洋溢的春节致辞,通过《中文导报》等华文报刊向在日华侨华人贺新春拜新年,致以节日的问候——这是继2008年的福田康夫首相、2009年的麻生太郎首相、2010年的鸠山由纪夫首相、2011年的菅直人首相、2012年的野田佳彦首相、2013、2014年的安倍首相连续致辞之后,第6位日本在任首相第8次向在日华侨华人致以春节问候.包括此前的小泉首相在内,这也是在任日本首相第9次通过《中文导报》向在日华人致意问候。

  
日本首相为《中文导报》送来春节贺词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10月,小泉纯一郎首相出席上海APEC峰会之前,曾通过《中文导报》向在日中国人致以问候,并对《中文导报》给与了热情的鼓励。

  
2008年,由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华文媒体组成的“海外华文传媒协会”(CIMA)邀请各国首脑向全球华人贺新年、共迎新春。《中文导报》作为“海外华文传媒协会”的日本代表会员,向福田康夫首相发出邀请函,希望日本领导人能向全球中国人祝贺新春佳节,给世界华侨华人送去日本春天的信息。福田首相欣然同意,不仅向日本及世界的华侨华人热情拜年,更鼓励《中文导报》成为中日友好的桥梁。此后,历任日本首相通过《中文导报》向华侨华人问候新春成为惯例,在日本主流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国民感情。

  
2013年蛇年春节,第二次安倍内阁发足不久,安倍首相就给《中文导报》送来新春贺词。他在贺词中指出“良好的双边关系不仅符合日中双方的利益,同时也是本地区及整个国际社会的福祉所在”,他期待“华人朋友们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致力于日中关系的发展”。

  
2014年马年春节,安倍首相也给《中文导报》送来新春贺词。贺词指出:日中关系对日本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最大投资国。今年恰逢马年,让我们跨越一切障碍面向未来并肩前进吧!我预祝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骏马奔腾、蓬勃发展。真诚祈愿日中关系取得发展。

  
在2015年羊年春节前夕,安倍首相再次为《中文导报》送来春节致辞,这被理解为安倍希望通过问候在日华人,继续向中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释放善意、表明心志,不失为改善中日关系的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

  
对此,《中文导报》刊发社论指出:“当前中日必须展开沟通和对话,才能有效处理危机。当务之急是降低全民性的对立情绪、降低不断攀升的对抗级数,谨访擦枪走火引发中日开战、造成覆水难收的千古之恨。从中日关系的大局利益和整体观出发,安倍首相和日本政府除了发表春节贺词表明心迹意外,更应该知道在这种时候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文导报》能够为中日提供沟通信息平台,促进善意传递,感到荣幸。”

  
2、引导主流媒体聚焦华人社会

  
日本主流打包《朝日新闻》曾刊登大型年度系列专题报道“在日华人”,对“在日华人”这个在日外国人中的“最大势力”做出全面报道。专题报道释放出一种象征性信息,那就是在日华人已引起日本社会高度重视,从一个弱小的亚流族群向主流社会挺进。

  
《中文导报》长年对华人社会进行深入采访和全力报道,出版有《在日华人白皮书》等专集,对华人报道进行系统性总结,成绩有目共睹。受到了日本主流媒体重视,《中文导报》接受了《朝日新闻》委托,参与全文编译和系列转载,成为这个大型报道项目的合作伙伴。

  
《中文导报》认为,日本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在日华人,首先因为在日华人已成为日本增长最快、人数最多的外来族群;其次、在日华人是安定性很高的族群,表现出强烈的定居化倾向;其三、在日华人是一个高学历高智能族群,中国人在十几种高级职业中人数均居外国人首位,而华侨华人在企业经营和文化传播方面也有杰出表现;其四、在日华人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族群,未满15周岁的人口占6.5%,15-64岁的主力劳动力人口占91.8%,为缓解日本社会的少子化和高龄化做出了贡献;其五、在日华人是容易融入主流社会的族群,也是为中日关系做出贡献的族群,成为中日交流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

  
3、坚持在中日之间传递正能量

  
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华文媒体,《中文导报》在异文化环境里坚持传播并弘扬中华文化,更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架设沟通桥梁,成为中日大交流时代重要的民间平台。

  
《中文导报》关键时刻不缺席,始终坚守华人立场,面向主流发声,成为日本华人社会真正的代言,也成为介绍中国的窗口、传达日本的热线。在日本主流话语体系中,《中文导报》的声音不断扩展,为加深中日互相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日高层互访,是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环节。《中文导报》作为日本现地华文媒体,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对中日高层互访展开重点报道,每每充当中日互访的报春鸟,不断传递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良性信息。

  
2010年9月7日,中日在钓鱼岛附近发生撞船事件;2012年9月11日,日本悍然单方面实施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受到重创。在日本主流媒体一边倒发表强硬主权论的时候,《中文导报》以深入报道事实为依据,从了解中国主张也倾听日本声音的民间立场出发,发出了理性警示:“警方中日关系驶入危险水域”、“中日关系不值得为钓鱼岛摊牌”;深入分析了“谁最希望中日钓鱼岛风险失控”、“40年中日友好:钓鱼岛百身莫赎”。《中文导报》提出了“人人充当中日关系的维稳力量 ”、“当前中日关系最需要和平使者”、“中日破冰需要互相传递正能量”、“在日华人促进中日友好责无旁贷”等理性的正面主张。

  
在中日关系跌入冰河期时,《中文导报》坚持认为:中日能否展开对话、能否借恢复交流而改善关系,首先基于安倍内阁的诚意,其次出于中日合作的需要,其三更离不开和平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中日历代领导人签署的四个政治文件,已经为妥善处理两国间问题制定了大原则。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明确规定:双方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一切纷争,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2008年《中日联合声明》规定: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中日同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合则两利、都则两伤。“中日合作、政经分离”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因为中日在经济贸易、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各方面的合作需求远远超过了在领土纠纷和军事斗争上的需要。

  
在中日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时,《中文导报》更是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两国高层的互动往来。如去年11月北京APEC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今年4月,习近平与安倍在印尼雅加达再次握手会谈;5月23日,习近平在北京亲自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欢迎三千日本人访中等,都在《中文导报》的报纸、网站、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报道。

  
《中文导报》发表社论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具有重大的风向标意义。中日首脑握手会晤,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为中日关系实现了政治松绑,也为中日各界别和各层面的扩大交流提供了关系示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最高领导人与3000多日本友人相聚一堂已经水到渠成,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具有现实的象征意义——证明了中日友好根基在民间是不变的主题,表明了中日关系虽经沉浮但和平友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习近平高调出席大会之举,为中日回归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调。

  
4、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推波助澜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标志性逆转。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影响力透过企业并购、个人消费、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而渗透到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中文导报》的报道热点。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资本像春潮漫过堤岸一样地涌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和行业具有震撼力的中资并购案接二连三。《中文导报》热情关注中日经贸交流全貌,追踪报道中日M&A最前线。中国对日企业并购的主要案例,如上海电器收购秋山机械、苏宁电器并购Laox、神州数码入股SJI、山东如意集团收购Renwon、比亚迪收购日本荻原公司馆林模具工厂等,都成为《中文导报》报道重点。

  
其中,《中文导报》母公司中文产业株式会社身体力行,其关联会社与苏宁电器集团携手合作,成功收购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日本家电和免税老铺Laox株式会社,成为新一轮中日企业合作的弄潮儿。

  
《中文导报》了解到,面对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逆转,日本社会心存疑虑、大惑不解的人不在少数。《中文导报》指出:“中国的经济成长不可抑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遥遥领先,这些都是身为强邻的日本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在发展停滞的黑暗时间隧道里徘徊不前的日本的复杂心情可以理解,但对于中国崛起的事实究竟是积极接受还是消极评价,其实无关中国的成长,却有碍日本的进退。”

  
《中文导报》认为,过去20年来,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最关注中国的国家之一,其看待中国的眼光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迄今仍然没有学会平等相待。凡事只有从自我内省出发,而不是一味审视对方,才会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可能。中日国家关系也是如此,真正的战略新互惠首先从改变心态做起。

  
通过事实报道、专家解读,同时以言论的方式传达见解,《中文导报》为中日经济逆转释疑解惑,成为弥补主流偏颇的重要舆论力量。

  
5、为中日扩大双向旅游鼓与呼

  
近年来,中国人访日激增已成为社会话题,也为中日关系回暖贡献了力量。事实表明,中日关系虽然经历严寒,但中日回暖的速度和热情在中国人访日大潮中得到了检验。今年春节期间,日本的业界和商家相继推出多种大手笔促销活动,在春节商战中赚得盆满钵满,分享越来越丰厚的中国红利。

  
数据显示,在2015年缤纷绚烂的花季4月,来自大陆的访日中国人一枝独秀,单月超过40万人,不仅创下了中国人访日新纪录,也成为自1964年开始统计以来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访日的单月最高指标。今年前四个月,大陆访日游客高达132万9300人,同比猛增98.9%,一路领跑一路消费,继续保持全年挑战400万人的强劲势头。同时,外国人访日也继续增长。据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数据,4月访日外国游客人数同比增长43.3%,飙升至176万人(推算值),连续3个月创出单月最高纪录。来自亚洲的游客增势迅猛,成为访日主力军。

  
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任濑口清之,曾在东京外国记者中心讲演。他称,年平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中国人,对日本制品的消费热情非常高。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中国人,2010年为1亿人,2013年为3亿人,到2020年将达到7-8亿人——这意味着正在崛起的中国将提供八亿人消费日本商品的巨大市场,或为“安倍经济学”走向成功提供支持。从中国人访日消费呈现“年中无休”的现状来看,这样的景象正在出现。

  
《中文导报》在报道并促进中国人访日大潮方面,不仅大声地鼓与呼,更是身体力行。《中文导报》大力介绍“日本的温泉、美食、自然风景是中国人访日的重要选项”;《中文导报》也伴随着访日中国人的需要而进入了宾馆酒店、免税店、旅行社等地,传播更广。

  
《中文导报》分析观光交流的作用时指出:交流总是双向的,观光也是互惠的。中国人访日用脚丈量日本,用眼观察日本,用身心感受日本,与日本国民展开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其作用不可小觑。到过日本的人,一般会惊叹日本环境的严整与优美、公共治理的井然与秩序,会为普通日本人的整洁、纪律、礼仪、谦让点赞。访日观光,正让越来越多中国人看到了一个现代的、友好的、真实的日本,改变着对日本的传统印象。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认识一个国家和民族更需要积累。每一个访日感受的涓涓细流汇聚起来,终能汇成中日友好的汪洋大海。

  
6、加强地方合作全面反映中国面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面貌日新月异。中国各地赴日选才招商活动层出不穷,日本欲了解中国各地发展面貌搭建交流平台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这为《中文导报》这样的华文传媒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

  
近年来,《中文导报》多次参与“行走中国”、“文化中国”等考察参访活动,致力于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媒体展开合作,努力把中国的声音传递到日本,把各地发展的新面貌展现给日本,起到了沟通和推广作用。

  
比如,《中文导报》与广东侨办合作,在日定期刊发《侨乡广东》专版,大力传播广东省的建设成就和侨务工作新动向。每年春节还专门刊登“广东向世界问好”专版,传递广东省长和省侨办主任的新春问候,还推介了“新羊城十景”、“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东自贸区建设”等内容,在日本收到了良好反响。

  
《中文导报》与四川各界紧密合作,多次刊登介绍成都、重庆等西部发展重镇的专版,效果良好。诸如“温江生态城专版”、“天府古镇专版”、“华文媒体走进五粮液专版”等,在日本刊出后引起热烈反响。《中文导报》还刊出专版介绍日企大力投资四川、著力布局西部的内容。在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前后,《中文导报》记者参加采访团,真实记录报道了四川在震后重建复兴方面的成就,赢得在日读者关注。

  
2011年至今,《中文导报》与江苏海外联谊协会携手合作,坚持刊登“今日江苏”专刊,每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江苏各地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特别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今日江苏”专刊如期刊发,为震后的日本、在日华人和旅日江苏侨胞输送了温暖,提供了信心。

  
2012年以来,《中文导报》坚持与上海、北京、深圳、青岛等各地侨务系统合作,通过刊登《今日京华》、《今日青岛》等专版和报道,把中国最新面貌传递给日本、传递给主流社会,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二、《中文导报》千期感念

  
《中文导报》发刊超过1000期,一直信奉“一切让报纸来说话”,一路走来也是感慨万千。这份报纸凝聚了几代导报人的思考和努力,也承载着几代在日华人的希望和追求。《中文导报》千期感念,有薪火传承,更有时代担当,愿意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

  
多年来,《中文导报》一直强调新闻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从新闻专业的眼光来看,一份报纸,长期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会失去存在的前提。《中文导报》所要提供的,首先是日本华人社会独特的新闻,也就是提供我们自己采写的原创内容。为了追求内容的独特性,新闻必须有专人去采访、去写作,需要投入成本。但另一方面,我们感觉当今社会对于新闻和报纸的评价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今后的报纸当然还需要原创新闻,但报纸的成立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家消息,可能需要重新权衡——这是所有的报人都回避不了的时代困惑。

  
从平面媒体来看,一份拿得出手的报纸,应该图文并茂、长篇报道与短篇新闻配合得当、版面安排富有节奏感、信息量大、涵盖面广,报道和写作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线上——这是从前评判报纸的标准。现在面临“互联网+”的时代,报纸追求的是冲击力,讲究话题炒作,对新闻的独特性要求不高。2000年前,网络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办报的准入门槛很高,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报社需要记者,记者要追寻新闻线索,还要有写作能力,没有线索没有稿源,报纸就会开天窗。以前的报纸,是脚跑出来的,手写出来的。

  
但网络发展起来以后,对报纸冲击很大。现在信息极大丰富,不需要很辛苦地去找新闻源,网上搜索一下,一份报纸就可以做出来。华人在海外办报,跟中国国内主流媒体及日本主流媒体都不同,没有规范机制,非常自由。所以很多时候该怎么办,需要自己有明确的定位。

  
《中文导报》创办23年了,目前针对的是稳定型华侨华人,即生活相对安定,在日本已经摆脱生存压力的华人社会。90年代中期,我们的读者大部分是留学生,这些初期读者现在都已成家立业,有了安定的生活基盘。华人在日本拼搏多年,他们现在开始反思为什么要这么拼命,意义何在。

  
作为日本最大的外来族群,在日华人超过了80万,定居倾向和稳定生活成为最突出的特点。日本的华人社会以前相对简单,留学生居多,大都在日本涉世不深,落差不大。但同样的身份起点,每个人走的道路不同,久而久之差距自然拉开。现在的华人社会内部各阶层分化很显著,华人上层可以直接跟日本主流交流,但同时也有挣扎在生存线上的黑户口。尽管新一代留学生仍然关注升学、就职等现实问题,大批研修生实习生仍然在争取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但更广泛的稳定型华人在日安居乐业,已把目光投向了买房、买车、医疗、保险,以及孩子教育和老有所养等问题。为此,《《中文导报》》必须拓宽视野,提升层次,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报道。提供思考和情调,本是报纸应有之意,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在日生活的方向。

  
多年来,《中文导报》积极参与海外华文传媒的交流,比如海外华文传媒论坛、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等。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要以老牌的华文报纸为主,如香港的星岛日报、明报,台湾的联合报、中国时报,新加坡的联合时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南洋日报,还有北美的世界日报等主流华文报纸。这些华文大报历史久、运作经验丰富,让后起之辈望尘莫及。《中文导报》愿意向前辈大报学习和借鉴,不过有些方面又不能如法炮制,因为报社的结构和市场的规模有很大区别。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兴华文纸媒中,《中文导报》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

  
《中文导报》发行1000多期了,也经常会感到办报理念跟市场需求的矛盾。报纸需要人文气息,但报纸也是一种商品。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新闻上网后各领风骚不过一两天,现代人的思维深度远不如以前,没有人有闲情逸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这种阅读环境下,报纸是否需要妥协?报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在坚守理念与应对市场之间找到平衡。为此,一方面需要把握传媒业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做好现在,做好这份报纸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之下应该做好的事情。

  
经过20年的历练,《中文导报》留下了一个精干而成熟的团队。在日本有这么一个华报团队很不容易,当然稳定也有利有弊。报纸是积累性的东西,需要有广泛的消息来源和人脉关系、持续连贯的风格、稳定的写作水平。新人需要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刚上手的时候不一定有方向,但是太稳定了,报纸也面临缺少新鲜血液的困境。

  
在日本,华人社会终究需要有一份坚实的报纸垫底,《中文导报》有责任为华人社会提供导向性信息,并把华人社会的声音传递出去,传向中国、日本、世界。为日本华人社会办一份有格调、有内涵、有引导性的报纸,就是中文导报社的追求,就是我们的承担。

  
三、《中文导报》千期展望

  
《中文导报》由草创期的简易情报载体,发展为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生活信息、传播世界大事、传达华人心声,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华语媒体,其间汇聚了数代媒体人的智慧和精力,积累了众多导报从业者的心血和努力。多年来,《中文导报》秉持“中文常在我心中”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打破坚冰,在异文化的沙漠里辟出了绿洲,也为日本的华文媒体史建立了坐标。

  
创刊以来,《中文导报》荜路蓝缕,风雨兼程,从不间断地连续出版1000多期,即使在311东日本大震灾的最严峻困难时刻,《中文导报》也没有停刊过一次,而是选择了携手华人、守望日本——这份难能可贵的巨大坚持所包含的社会承诺和媒体责任,让《中文导报》与在日华人相濡以沫,建立起了不倒的信誉和难以割舍的联系。千期《中文导报》扎根华社不弃不离,紧紧围绕着华人社会、中日关系、中日交流三大支柱,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生活观念的承载体、文化价值的风向标,也是国际化共生社会的可贵标志。

  
20多年时光匆匆似流水,1000期报纸层层叠叠堆成山。今昔比照,时代发生了变化,读者发生了更迭,《中文导报》也处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进程中。《中文导报》创刊至今,作为接受主体的华人读者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初来乍到日本时处于信息饥渴时期——安居乐业后的倾吐和述说使被写体转化为写体——接踵而来的信息化社会更为自我表达提供了超越报纸的多元化平台和载体。今天,在网络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四起的时代,社会是否还需要报纸,或者说《中文导报》何以成为一份依然被需要的报纸,正是我们所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今报纸所面临的局面正如巴菲特所言,世界已经改变了。股票市场行情、全国性赛事等信息,在报纸出版前就已经变成了旧闻。互联网提供了更丰富的招聘和招租信息,而电视则用政治和国内外新闻对观众进行轮番轰炸。在一个个兴趣领域,报纸失去了首要信息来源的地位。受众减少后,广告也跟着减少了,比如,曾作为报纸重要收入来源的招聘类广告,在过去12年来已经下降了90%。

  
然而,报纸仍在本地新闻中占据统治地位,一份恪尽职守的本地报纸是重要的。在任何对社区有足够认同感的地方,一份能够满足社群特殊信息需求的报纸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是:报纸如果能给有归属感的社区和社群提供详尽可靠的信息,再配合上合理的网络发展战略,那么,报纸仍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而削减新闻内容或者减少出版频率未必可行,因为“轻薄”的报道必然会导致更“轻薄”的读者群——无疑,这就是《中文导报》继续扎根华人社会的理由,也成为跨越千期的动力。

  
当前,以报纸为主的平面媒体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二是注意力资源的严重流失(包括报人的注意力和读者的注意力)。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意指媒介本身的形式或比它承载的内容更重要。新技术层出不巧,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也颠覆着媒体的经营格局。当今平面媒体的转型,成功与否在于如何利用新技术。《中文导报》的自我期许是“日本新闻权威推送,华社信息一网打尽”,在微信公共平台上的推广口号是“分享就是硬道理”。《中文导报》希望通过这些年在新技术领域的试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冲浪,为自我转型摸索出道路。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中文导报》将在强化办报注意力和吸引读者注意力两方面下功夫。“报纸”Newspaper的核心是“报”News,而不是“纸”Paper。如今,社会进入到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时代,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中文导报》将坚持做“报”,坚持走原创之路,坚持走互动之路,坚持为在日华人提供喜闻乐见、值得信赖的信息服务,坚持在创造和分享之间达成新的平衡。《中文导报》走过千期,正在回归原点重温报纸为谁而办的根本问题,也为传统纸媒面向未来的逐渐转型做好准备。也许,厚报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未来报业将在“控制成本、顺价发行、发展新媒体”方面挖深掘进。当报纸习惯了把受众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新的可能由此开始。

  
20多年风云变幻、人事鞅掌,对于报纸来说,“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任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走过四季,走过时代,《中文导报》从不标榜行高于人的先天潜质,只会默默地经年累月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中文导报》躬逢这个新奇、骚动,充满着不安和变化的年代,有幸与在日华人相互选择结伴同行,走过了千期岁月,积累下一份难得的缘。因为有了华人的关心、爱护、扶持,《中文导报》愿意在异文化中执着地走下去,投掷心血,获得理解,继续书写在日华语文化的成长史。

  
《中文导报》走过千期,春华秋实,风物常在。春风起舞,希望飞飏,情意无价,理解万岁。

  
2015.6 

  

 回复[1]: 江山如画 koretada (2015-06-08 09:56:30)  
 
   《致楊总》

  
华夏萬年,江山如画。

  
贵报千期,扬鞭策马。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任重道远,满目奇葩。

  
(增田谨贺)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5
    程永华大使视察中文导报社(组图) 
    传承与担当:《中文导报》千期之路 
    引领国际观光先端潮流 Laox新宿总店盛大开业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