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回眸 >> 2011
字体∶
坚守华人立场 面向主流发声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2-04-22 17:34:22 阅读人次:1209 回复数:0)

  ——兼谈《中文导报》在中日之间发挥的作用

  
本文系作者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提交的论文

  
■《中文导报》社长、总编辑 杨文凯

  


  
一、在大震灾报道中凸现华文媒体本色

  
二、积极传递中日关系发展的良性信息

  
中日高层互访的报春鸟

  
中日经济逆转的解惑人

  
钓鱼岛撞船事件的释疑者

  
中日观光交流的积极推手

  
中日互释善意的信息平台

  
三、关注主流事件做到华媒不缺席

  
四、与主流媒体合作传递华人声音

  
五、加强地方提携反映中国新面貌

  
结语:民间公共外交的一环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的成长动力。美国经济动荡不安恢复缓慢、欧洲深陷主权财务危机、日本政局混沌又遭受了地震海啸核污染的复合型打击,发达国家大都处境艰难、自顾不暇。相比之下,中国靠自身的发展最早脱出危机,实现了一枝独秀式的成长。过去两年里,中国GDP规模跃升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全球话语权也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成功突围、独树一帜——这一切,都为华文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为华文媒体与主流展开对话提供了充足底气,也为华文媒体沟通中国与世界提供了多样机会。

  
《中文导报》创刊近20年,秉持“中文常在我心中”的理念,在异文化环境里坚持传播并弘扬中华文化,更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架设沟通桥梁,成为中日大交流时代重要的民间平台。过去两年,是中日关系不平凡的两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钓鱼岛撞船事件冲击中日关系;中日企业并购方兴未艾,中国游客成日本“观光立国”政策重要推手;311大地震海啸核污染重创日本,中国积极施以援手,温家宝总理震后访日推动地区合作;等等。

  
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华文媒体,《中文导报》在关键时刻从不缺席,始终坚守华人立场,面向主流发声,不仅成为日本华人社会真正的代言,也成为介绍中国的窗口、传达日本的热线。在日本主流话语体系中,《中文导报》的声音不断扩展,为加深中日互相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在大震灾报道中凸现华文媒体本色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突发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世纪大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制冷系统失灵,出现核泄漏重大危机。3.11东日本大地震和大海啸堪称“国难”,也在第一时间引发在日外国人出国避难狂潮。在震后最严峻的时刻,《中文导报》全员坚守岗位,与中国媒体和日本媒体联手出击,表现出专业素质和媒体责任。

  
在地震发生后,《中文导报》第一时间刊发了题为《日本国难》的报道特辑;此后又不间断地推出了《命悬一线》、《日本核去核从》、《救援来自中国》、《震后新出发》、《复兴的象征》、《华人义援气仙沼》等专辑特刊,通过全版大篇幅的报道、解读和信息传播,及时而详尽地传达了日本各地受灾情况、中国大使馆撤侨信息、华侨华人的互助救援事迹、核辐射指标和防护措施、中国对日本的援助实绩、日本灾后的复兴景象、华侨华人赶赴灾区慰问救援等消息,成为灾后动摇不安的华人社会值得信赖和参考的信息平台。《中文导报》记者同时深入灾区,采访报道第一手的场景、状况和民众心态,为惶惑不安的人们寻找行动参照系、获得精神安定、维稳日常生活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文导报》的震灾专刊,还注重介绍日本政治的协调功能、政府的领导作用、行政的应变能力、国家的防灾体制、社会的运作水平、各行各业的产业底力、社会心理的承受力、民间的组织化活力,等等,显示了扎根日本多年的华文媒体深入主流社会的能力。

  
《中文导报》在震后连续发表社论,从呼吁“跨越一切分歧、互助救灾当头”到坚信“不屈的日本将从灾难中崛起”,获得了国内外不少共鸣。在福岛核污染危机最严重关头,《中文导报》明确提出“灾后复兴从克服风评被害开始”;在灾后恢复初期,《中文导报》反复强调“让社会信心成为灾后复兴牵引力”,更展示了“重灾之后的日本绝非鸡肋”的绝对信心。在国际救援方面,《中文导报》提倡“爱心无国界、救援有世界”,也弘扬了“旅日华人成为人道援助生力军”的事实。一系列态度明朗、信息明确的导报社论,表达了在日华人与日本社会患难与共的信心和立场,更通过报纸和网络传播,面向日本主流社会发信,为日本社会和媒体了解华人社会震后动向提供了重要渠道。

  
《中文导报》明确指出,在震后最艰难的时间里,紧急回国避难者为数不少,但还有更多华侨华人选择了留在日本,选择了坚守与义援。作为共同生活在东瀛列岛、共同经历地震灾难的人们,在日华人不仅感同身受,更是日本人民的伙伴。许多华侨华人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奋斗经历同在日生活重叠在一起——他们因了解而镇定、因留恋而坚守、因融入而奉献。他们的真诚言行,传递了华侨华人心声,给日本国民,尤其是受灾民众以宝贵的支持和援助。

  
在震后两个月前后,《中文导报》实施网络调查显示,超过80%的华侨华人表示仍将选择在日生活;3/4以上的华人华人对日本复兴抱有信心。在史无前例的天灾巨变之中,《中文导报》以不亚于任何主流媒体的行动速度和报道力度,真实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社群动向、生存意识、人生价值观,体现了华文媒体的专业能力和本色,获得了主流媒体的尊敬和主流社会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海啸发生后,《中文导报》迅速成为中国了解日本灾情的窗口之一,成为中国媒体赶赴灾区现地采访的中转站。比如,中文导报及时与国内相关机构和媒体取得联系,第一时间接待了从国内赶赴日本的《南方日报》采访组等团体,安排了赶赴灾区的汽车,联系到相关专家和采访对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报道任务。《中文导报》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广东省侨办的表扬和感谢。《中文导报》也通多次报道了广东、福建、辽宁、四川、上海等各地侨办对旅日侨胞的慰问之声和关怀之情,为旅日侨胞和家乡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二、积极传递中日关系发展的良性信息

  
1、中日高层互访的报春鸟

  
中日高层互访,是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中日媒体重视。《中文导报》作为日本现地华文媒体,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对中日高层互访展开重点报道,每每充当中日互访的报春鸟,不断传递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良性信息。

  
过去两年里,习近平副主席在2009年12月访日、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5月访日、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10月出席横滨APEC首脑峰会访日、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5月出席第四次日中韩领导人峰会访日,成为中日高层互访的亮点。《中文导报》对此都做出了及时详尽的报道。

  
比如,习近平副主席访日,是日本政权更替后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日,中日都期待能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深化战略互惠关系;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后访日,以中日友好开场,演奏中日合作主旋律,以文化引领外交,大获成功;胡锦涛主席访日,时在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之后,旨在维护中日战略性互惠关系的大局;在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温家宝总理再次访日,是真情慰问之旅、传达善意之旅、输送信心之旅、深化关系之旅,传递了慰问和关怀,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在日本国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文导报》对高层互访的报道和评论,始终站在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立场,信息翔实,视角独特,在日本发出了华人社会的声音,特别在主流媒体忽略的地方展示出独特存在感。

  
2、中日经济逆转的解惑人

  
过去两年的中日经济关系,最具标志性的逆转,是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的影响力正透过企业并购、个人消费、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而渗透到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在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资本如像春潮漫过堤岸一样地涌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和行业具有震撼力的中资并购案接二连三。其中,《中文导报》母公司中文产业株式会社的关联公司在2009年与苏宁电器集团合作,成功收购了日本家电连锁老铺Laox株式会社,成为新一轮中日企业合作的弄潮儿。

  
在这个历史性过程中,《中文导报》热情关注中日经贸交流的全貌,追踪报道中日M&A最前线。中国对日企业并购的主要案例,如上海电器收购秋山机械、苏宁并购Laox、神州数码入股SJI、山东如意集团收购Renwon等,都是《中文导报》的报道重点。

  
面对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逆转,日本社会心存疑虑、大惑不解的人不在少数。《中文导报》通过事实报道、专家解读,同时以言论的方式传达见解,为中日经济逆转释疑解惑,成为弥补主流偏颇的重要舆论力量。

  
《中文导报》既指出日本的危机,又肯定日本的价值——虽然伴随着社会的老龄少子化和人口减少,日本市场魅力与日递减,但日本企业开发市场的能力、构筑完整营销系统的能力依然存在;虽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加工外包,日本的传统技术在不断扩散和流失,但日本企业保有领先行业的核心技术的能力、坚持不懈开发高新技术的能力依然存在;虽然伴随着通货紧缩的持续蔓延,低价格走向大行其道,但日本企业坚持在低成本中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能力、在极限条件中提升价廉物美功能的能力依然存在……日本的价值与中国近乎无限的市场空间相结合,中日经济合作就能形成互补实现双赢。

  
《中文导报》也大声疾呼,面对滚滚而来的中国大潮,日本需要改变心态,不能自我封闭,也不能止步于有选择地接受,只有全面拥抱中国,向世界敞开心扉,才能从外部获得新的成长动力。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曾经是中国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老师,现在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今后日本仍将是中国值得学习的良师益友。在此基础上,《中文导报》推出专题报道,提出了“中日进入互相借鉴体制新时代”的积极主张,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共鸣。

  
3、钓鱼岛撞船事件的释疑者

  
2010年9月7日,中日在钓鱼岛附近发生撞船事件,形成外交冲突而重创中日关系。在日本主流媒体一边倒发表强硬主权论的时候,《中文导报》以深入报道事实为依据,从了解中国主张也倾听日本声音的民间立场出发,最早发出了理性警示:“谨防中日关系驶入不可测水域”。《中文导报》认为:从事实来看,日本在撞船事件上颇有小题大做的倾向,激化矛盾后的无奈收场,将比化解矛盾付出更大的政治成本和历史代价。

  
此后,《中文导报》连续发表了相关事件的追踪报道,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提出了“妥善处理钓鱼岛纷争才是国益所在”、“钓鱼岛撞船重创中日国民感情”、 “中日对抗的社会性传递显示破坏力”、“寻找修复中日关系的新出口”、“中日关系事在人为岂能破局”等理性主张,获得了读者广泛认可,也成为在日本平衡主流舆论的另一股力量。《中文导报》积极建议,

  
中日修复关系应该准确把握契机,及时寻找双方都认可的出口。中日关系不能就此破局,更不能听天由命,中日友好的信念不能动摇,中日关系必须事在人为。

  
4、中日观光交流的积极推手

  
过去两年,中国资本投注日本,中国社会的消费热潮也在影响日本。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更把成长性极高的中国游客锁定为重要客源。中国游客踊跃访日,带动观光消费强劲飚升。中国游客在日劲爆消费的场面,成为日本各大电视台和主流报纸争相追逐的热门镜头。

  
从团体访日,到个人自由行,中国公民访日每一阶段的提升和跃进,都没有出离《中文导报》的视野。《中文导报》与日本观光厅、日本观光交流振兴协会、主要航空公司、百货业协会、重要免税店、旅行社等建立了紧密联系,成为日本观光业界的合作伙伴。从1999年日本对中开放团体旅游以来,中国公民的每一波访日首团,《中文导报》记者都出现在欢迎队列的最前面,都做出详细的追踪报道。

  
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提出,到2015年力争三国人员交流规模达到2600万人次。东亚大旅游的趋势就是日韩争抢中国客源。日本自2003年展开“VISIT JAPAN”推广活动以来,每年春节都受惠于中国游客的消费热情。《中文导报》对“春节特惠”做出大幅报道,更敏锐地指出“以中国客人的需求为基准,正在潜移默化地成为日本商家和行业的新规范”。

  
5、中日互释善意的信息平台

  
多年来,《中文导报》积极发挥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平台的作用,努力拉近日本政治家与华人和中国的距离,成为中日互释善意的信息平台,在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方面微尽绵薄。

  
中日在钓鱼岛撞船事件后面临冷却期,但在《中文导报》努力下,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菅直人还是在农历兔年春节前夕,为《中文导报》送来热情洋溢的春节致辞,向在日华侨华人和全球中国人贺新春拜新年,致以节日问候。这是继2008年的福田康夫首相、2009年的麻生太郎首相、2010年的鸠山由纪夫首相之后,第四位日本在任首相向在日华侨华人和全球中国人致以春节问候,也是日本在职首相第五次通过《中文导报》向全球华人传达善意,向在日华人表示问候。

  
早在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曾在出席上海APEC峰会之前,就通过《中文导报》向在日中国人致以问候,并对《中文导报》进行了热情鼓励。小泉首相表达了“中国发展对日本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会”的观点,并表示要推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在2008年春节,福田康夫首相在百忙中通过《中文导报》向日本及世界的华侨华人热情拜年,鼓励《中文导报》成为中日友好桥梁。2009年春节大年初一,当时的麻生太郎首相也为《中文导报》送来春节贺辞。2010虎年春节,鸠山由纪夫首相应邀向《中文导报》送来春节问候。鸠山说:“现在,有许多华侨华人活跃在日本的各个领域,正在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祝愿大家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并迎来更加充实的一年。”

  
在《中文导报》努力下,日本首相在春节期间通过《中文导报》向华人表达问候、传达善意,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也在日本主流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关注主流事件做到华媒不缺席

  
随着在日安定型居住人口与日俱增,华侨华人参与日本社会生活的程度、介入经济活动的深度不断增加,甚至在参政议政方面都有了自己的要求,引起主流关注。《中文导报》在追踪日本社会焦点话题、面向主流发出华人心声方面,从来都是当仁不让的,成为日本多元化国际化社会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声音。

  
过去两年,日本不仅首相更换频繁,还实现了政权轮替。2009年9月,民主党取代自民党执政、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2010年6月,菅直人出任内阁新首相。对此,《中文导报》都报以莫大的热情投入报道:在选前,详细介绍各党 “选举公约”,分析各党政纲与华人在日生活的关系;在选后,报道选举结果,预测中日关系走向,并展开网络民调以表达华人社群对新政权的意见倾向。

  
《中文导报》的报道立场非常明确:中国人来日时间长期化、在日生活安定化,华人家庭和普通日本人家庭的差距日益缩小。他们融入日本社会的标志,就是自然进入日本的社会体制,在贡献日本的同时,也享有日本的福祉。所以,日本的政治走向、社会发展、经济成长、政策变革,都与在日华人休戚相关——因为华人不再是这个社会的旁观者和游离者,而是积极参与者,是投身其中的一份子。无论是直接投票,还是间接关注,在日华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参政议政,因为选举关涉日本的命运和前途,也影响在日华人的利益和未来。

  
目前,在日外国人永驻者尚未获得地方参政权,更没有国政选举权。但是,《中文导报》长期关注在日外国人争取地方参政权问题,成为多国籍运动中的一种声音。《中文导报》一直鼓励华人在选举中提升参政意识 ,因为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参政意识还包括个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对社群利益的维护,还有通过各种交流渠道、在各种社会层面表达立场、观点、意见的勇气和能力,更包括为争取政治权利而付出不懈努力。 《中文导报》主张,拥有“住民权”的外国人不是日本社会的“局外人”,每一次选举都可能是打破社会现状的一个锲机。

  
四、与主流媒体合作传递华人声音

  
日本法务省公布人口统计数字显示,在日中国人的登录人数在2008年第一次跃居外来族群首位,成为在日外国人社会中的“最大势力”。日本主流大报《朝日新闻》从2009年2月开始,推出了以“在日华人”为题的年度大型专题报道。《中主导报》应邀参与,成为这一年度巨献的重要合作伙伴,体现了华文媒体的实力和存在感,引起了海内外关注。

  
多年来,《中文导报》致力于对华人社会做深入采访和全面报道,受到主流媒体重视。这成为《朝日新闻》与《中文导报》连携的主要原因。为期一年半的 “朝日”系列专题,是日本主流媒体首次以“在日华人”这个崭新概念对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做出全面报道。可以说,在日华人已引起日本社会高度重视,正从一个亚流族群向主流社会挺进。

  
接受《朝日新闻》委托,《中文导报》全文编译、转载这个系列报道,成为大型报道项目的合作伙伴。《朝日新闻》在策划系列专题的过程中,数次到《中文导报》交流采访,《中文导报》也派记者去朝日新闻社介绍华人概况等,展开了有益的交流。

  
过去十余年来,与中国的发展和成长相呼应,在日华人社群涌现的生气、爆发的活力,丝毫不亚于日本主流,甚至直接影响并感染着主流社会,在日本的国际化社会中留下了鲜明印迹——这是《朝日新闻》关注华人的重要理由,也是《中文导报》着力传递的主要声音。由《朝日新闻》总力报道、《中文导报》独家转载的大型报道工程,为华人社会的提升和发展推波助澜,为在日华人进入主流视野搭建了平台。

  
五、加强地方提携反映中国面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面貌日新月异。中国各地赴日选才招商活动层出不穷,日本了解中国各地发展面貌搭建交流平台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这就为《中文导报》这样的华文传媒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

  
过去两年,《中文导报》在走进中国、多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内考察和参访活动的同时,也与各地相关部门和地方媒体展开合作,把中国的声音传递到日本,把中国各地发展的新面貌展现给日本,起到了沟通主流的积极作用。

  
比如,《中文导报》每年春节都与广东省侨办合作,刊登“广东向世界问好”专版,传递广东省黄华华省长和省侨办吴锐成主任的新春问候,并大力传播广东省的建设成就,推介“新羊城十景”的评选活动等。

  
《中文导报》也与四川各界紧密合作,多次刊登介绍成都、重庆等西部发展重镇的专版,收到了良好效果。诸如“温江生态城专版”、“天府古镇专版”、“华文媒体走进五粮液专版”等,在日本刊出后,都引起热烈反响。《中文导报》还刊出专版介绍日企大力投资四川、着力布局西部,收到良好反馈。在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前后,《中文导报》专门派记者参加采访团,真实记录报道了四川在震后重建复兴方面的成就,获得在日读者好评。

  
2011年,《中文导报》更与江苏海外联谊协会携手,开办了“今日江苏”专刊,每月一次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江苏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特别在311大地震发生之后,“今日江苏”专刊如期刊发,为震后的日本、在日华人和旅日江苏侨胞输送了温暖,提供了信心。

  
此外,《中文导报》还与上海、北京、天津各地的侨办合作,把中国各地的最新面貌传递给日本、传递给主流社会,发挥了作用。

  
结语:民间公共外交的一环

  
多年来,《中文导报》从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立场和视角出发,促进中日关系、传递华人心声,在民间公共外交舞台上扮演了角色,受到日本主流社会和中国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过去20年,中日关系由蜜月进入了务实阶段,两个国家的地位、实力和影响也发生了逆向地壳运动。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中日之间发生新变化和新流向时,《中文导报》始终坚持做潮流中一座坚守的桥梁,坚守华人立场、面向主流发声,努力发挥着缩小落差、填埋鸿沟、推动交流、增进理解的作用。

  
2011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缅怀和纪念的人物。孙中山是大亚细亚主义者,他早年一直认为中国必须联合日本,黄种人才会有出头的日子。《中文导报》在辛亥百年之际策划推出了连载报道,希望钩沉历史,以史鉴今,增进民间理解,推动中日关系。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孙中山当年提出中日携手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百年未竟之梦。《中文导报》愿意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贡献力量。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1
    坚守华人立场 面向主流发声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