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陆传真 >> 2016
字体∶
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大陆传真 (发表日期:2016-12-14 23:18:19 阅读人次:652 回复数:0)

  

  
中国经济新方位

  
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记录的经济体,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新方位,新常态

  
新方位,“怎么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7.7%、7.7%、7.3%、6.9%、6.7%……这是2012年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这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 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过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这第四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 “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系统阐述。

  
新常态,新变化。

  
新常态带来新速度、新方式、新结构、新动力: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 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一句话,中国经济系统内部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新常态,新坐标。

  
站在历史的台阶上眺望,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新常态是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单元”。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一直领先世界。及至近代,错失工业革命宝贵机遇,在时代潮流中长期掉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1位跃升至第2位。

  
就这样,中国经济在奋力追赶中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的身后,是“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呐喊和探索;我们的前方,是“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新常态在我国发展长过程中的历史坐标!正如一家外媒所说:“与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西方国家经历失业型复 苏的所谓新常态不同,中国的决策者用这个词定义朝着实现该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

  
新常态,新认识。

  
这是一个必然阶段——新常态的到来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什么会有速度变化?

  
因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按照经济学原理,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 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 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一时也难以大幅提高。

  
因为,总量和基数变大后“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不可能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

  
还因为,资源环境“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为什么会有结构优化?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 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 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为什么会有动力转换?

  
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今天,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中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从简单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其间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这一段航程,或许有乱云飞渡的风险。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考题。而1960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经济体中,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13个国家中人口超过2500万人的只有3个。

  
这一段航程,更要有中流击水的自信。

  
新常态下,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聚焦当下,尽管企业经营分化加剧,但过剩产能出清加快,新兴业态兴起,市场活力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尽管就业仍有结构性压力,但总体依然稳定;尽管部分地区和领域财政金融风险累积,但不会发生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但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经过调整后,中国经济将进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一家财 经媒体对权威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对于今年三季度的中国经济,54%的经济学家认为已经达到L型“竖杠”末端,38%认为已经进入“横杠”,只有8%认为 尚未到达“竖杠”末端。

  
新方位,新理念

  
新方位,“怎么想”?脑中要有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先导,理念如同大脑,指挥着脚往哪儿迈、劲往哪儿使。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今天,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理念也必须更新。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经济新方位标定了前行航向。

  
发展经济学研究显示,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之后,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的发展路径又没找到,发展被锁死。新发展理念,正是 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失衡失重,绿色发展才能避免环境透支,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共 享发展才能避免社会动荡。五大发展理念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回答的是新常态下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着眼的是新方位上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理念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如果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蓝图再清晰、方向再明确,也难以把新理念转化为新成效。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需要激发新状态。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状态,要有担当。

  
新方位下的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可能不被理解:处置僵尸企业,一些企业会关门、不少员工会下岗,要不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一些若干年后、甚至更长时间 才能感知其意义的改革,是不是一定要马上就办?愈是不易,愈见担当。今天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以新理念适应新方位,需要 冲破羁绊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

  
“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新状态,要有定力。

  
定力来自洞察力,既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见微知著,又坚持底线思维,做足应对预案;定力就是意志力,为了长远发展而管住眼前的“有形之手”,不为亦是有为; 定力源于自信力,相信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强大韧性,相信基本方针和政策储备,不能速度一慢就着急,把新理念抛在脑后,改革遇难就想回头,把发展目标放在 一边。

  
“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新状态,还要会作为。

  
过去谋发展的许多老办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今天面对的多是“两难问题”。“会作为”,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稳与进等对立统一关系。遇到问题,多个角度想,避免“盲人摸象”;处理问题,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路径。

  
新方位,新实践

  
新方位,“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为何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更多将目光对准“供给侧”?

  
从速度维度看——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 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正如外媒所说的那样:“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划清了界 线。”

  
从结构维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一方 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从动力维度看——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由于一个个市场主体的集合构成供给侧,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从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绝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相反,“中国以其较早的认识、较大的回旋余地、较强的体制优势等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 革的引领者。”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五大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火热的“四则运算”中。

  
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减”出新空间;瞄准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瞄准创新做乘法,“乘”出新动能;瞄准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的几步特别关键。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同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辨识洋流,认识新常态;扬起风帆,明确新理念;开足马力,投身新实践。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新方位上,中国经济航船正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

  


  
重温习近平的“经济公开课”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关心这个重要会议,主要是因为关心中国经济大势。对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观点很多,看法很杂,让人颇为迷惑。

  
但有一个人的判断与分析,你必须得听一听,而且听了肯定有很大收获。这个人就是习近平。

  
在过去几年,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经济公开课”不时开讲:国内重要会议,下基层考察时的厂房车间、田间地头,出访期间的各类外交场合,都是他讲解中国经济、回应各种问题的课堂。

  
【课堂主题】我为什么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抱着坚定信心

  
近年来,一些人总爱围绕中国经济的个别数据说事,一会说中国经济不行了,一会说中国经济放缓拖累世界了,绕来绕去总离不开唱衰中国经济。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表现不佳,7月跌破50%关口,更是引来一些人的借题发挥。

  
所以,习近平的“经济公开课”首先就是讲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关键词是:信心。

  
对于“中国经济还行不行”、“还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疑问,他的态度非常明确,“我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抱着坚定信心。”

  
对这种“坚定信心”,他细致讲解: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个判断背后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6.7%,CPI上涨2%,观察宏观经济的增长、通胀、就业、国际收支四大指标,都透出经济增长的一个“稳”字。

  
更可喜的是,我国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更是升至两年来高点,达到51.7%,已经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

  
根据对中国经济的深刻认知,习近平判断: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的潜能、回旋余地、内在韧性,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三个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

  
作为“经济公开课”的主讲人,习近平特别善于划重点。想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有高度了解,就一定要领会习近平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三大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新常态,习近平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他为新常态阐述三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虽然新常态下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但习近平要求人们更要看到机遇:第一,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虽然下一步的工作“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习近平同时强调,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

  
与之相应的是,人们“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正是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精髓。

  
除了适应新常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习近平“经济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在他眼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课堂答疑】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反腐不会影响发展、中等收入陷阱肯定要过去

  
习近平并不满足于讲解中国经济大势、诠释关键词,他还很乐意解惑答疑,用权威表态消除各种关于中国经济的错误猜测、推断。

  
有些人推断,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资的需求正在降温,开放大门将逐渐关上。对这种无端猜测,习近平特意在出席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予以回击。他重申: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还有一些人,总是在炒作“反腐影响经济”的论调。对这种根本不符合经济学常识的看法,习近平的回答非常明确:一方面,反腐败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惩治腐败,打击权力寻租,可以推动建设廉洁政府,推动清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障碍,促进规则公平,创造更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对于那些关注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人,习近平也给出定心丸: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多国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海外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最新公布的11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受到美国主要财经媒体的关注。美国媒体报道说,中国领导人将制定2017年经济和改革计划。目前诸多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回稳,能够实现今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但未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可能会对中美经贸关系、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彭博社13日报道说,中国11月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消费品零售同比大增,制造业投资好转,经济稳定增长,这使中国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从过去刺激经济增长转向防范金融风险。此前,彭博社的报道特别关注了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列举了会上提到的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六大重要信号,其中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开放领域、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积极吸引外资等等。报道说,尽管外界存各种质疑,但中国经济今年还是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6.7%的增长。

  
英国媒体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路透社在13日的报道中指出,“确定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总基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将在本周召开”。报道说,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会议提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等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

  
英国广播公司此前报道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次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风向标”。报道援引分析人士观点,预计中国明年的增长目标将定在今年的水平,或者措辞上较灵活,变成“6.5%左右”。此外,英国媒体也关注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数据显示,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8%。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对此称,这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企稳的标志。

  
印度也对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非常关注。《印度快报》援引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数据称,中国应将2017年GDP增长预期设定为6.5%,但是很有可能将超过这一数字。印度媒体报道指出,在政府支出增加、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及银行贷款创纪录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GDP增长从第三季度的6.7%,达到了政府预测的6.5-7%。然而,对于日益增长的债务和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引发人们思考中国是否应该放缓2017年GDP增速来为改革铺路,减少工业产能过剩和债务问题。

  
《印度经济时报》指出,中国政府已经表示,为达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至少6.5%的增长是必要的。《经济时报》援引印度某企业负责人南达库玛表述称,印度现在的发展状况等于中国十年前的状况。报道还指出,由于莫迪政府最近出台的“废钞政策”,可能将拉大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差距。

  
2017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上海朝阳财富首席经济学家 刘海影

  
即将到来的2017年,好坏消息参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有望迎来一个经济小阳春,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加入这一队列?很不幸,我们的水晶球看到了相反的痕迹。前些年中国进行了过多的错误投资,这些规模巨大的投资有助于维护当年经济增速,却导致投资回报率的持续降低,种下了今日内需缺乏的根源。基于此,我们的量化预测模型提出了2017年十大预测如下。

  
中国经济反弹?不会

  
201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展现的数据好转,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超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房地产热潮与补库存运动。长达52月的负PPI压力之下,上游行业投资不足,供应链处于紧平衡状态,在限产量(而非去产能)政策主导之下形成事实上的价格托拉斯,加强了补库存力度。由此导致的上游行业利润复苏(国企占比较高)改善了表面数据,但本质上仅是利润在不同行业与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再配置,这事实上进一步压制了制造业、私企的利润预期与投资动力。这一再配置也得到房地产、汽车等局部热点行业的支持,而随着明年局部热点行业动力不存,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将遭遇下行压力,基建投资将不足以弥补前两者的下滑。在终端需求疲弱、滞胀威胁之下,补库存可能提前夭折。出口则继续负增长。如此,按照我们模型预测额,明年中国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到6.4%左右水平。

  
人民币企稳?不会

  
我专文论述过人民币贬值逻辑,认为人民币资产投资回报率下滑才是真实原因,这决定了人民币贬值将是长期趋势。但这并不等同于人民币直线贬值。2017年随着美元的阶段性转折与震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震荡。不过,最终,到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旧可能贬值至7.2~7.3一线,贬值幅度约5%。

  
通胀复炽?不会

  
国内一般卖方模型看通胀,会重视食品甚至猪肉对CPI的推动,这不够深刻。表面看,基于CPI与猪肉的高联动性、猪肉价格的高波动率,这样分析似乎有道理,但事实上,背后的隐秘逻辑环节在于:1)其他因素导致的低端劳动力成本上扬,会推动食品价格上升;2)劳动生产率增速会影响成本上升传递为价格上升的比例;3)价格上升预期导致的供应者库存决策变化。这三个环节揭示出,通货膨胀的真正动力,在于终端需求上升与劳动生产率停滞之间的矛盾对物价的推升,并被加库存决策所放大,猪肉、食品价格的同步变化则是这一逻辑的副产品。以此而论,将通货膨胀追踪到猪肉并未完成分析任务、也不能对未来正确把握。按照我们的模型分析,明年终端需求仍旧疲弱,失业压力将会加剧,工薪增速降低,通货膨胀不具备持续高涨的基础。很可能到春节左右,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减弱,之后震荡下行,全年而言均值在1.8%以下。

  
流动性拐点到来?会的

  
两个重大趋势将会贯穿2017年,并引导流动性减少。首先,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化利率将会继续走高。在人民币汇率承压的情况下,中国国债收益率需要维持与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定的利差,才能降低资金进一步外流的压力,事实上,2012年之后,中美两国利差一直维持在很紧的区间内,而2017年美国国债收益率大概率继续上升,增加了中国市场化利率抬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对汇率压力、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央行将不得不实施偏紧缩的政策,机构降低杠杆的动作可能贯穿一年,也会对利率有抬升影响。第二,实体经济的信用需求可能继续降低。2016年信贷需求的主要贡献者——家庭房贷——将减少,其缺口无法被制造业、基建信贷所抵消。利率提升与信用创造降低,两者的合力结果,是中国流动性盛宴终结。代替资产荒,资金荒会越来越多地被人关注,小型银行等机构竞争劣势将更行凸显。

  
债务违约加剧?会的

  
虽然上游行业与不少国企通过2016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而赢来利润拐点,降低了这些领域债务违约压力,但这一压力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别的领域。从根本意义上讲,2016年中国资产回报率情况并未有本质改善,我们所观察到的,更多地是利润在不同行业中的再分配:上游通过高价格收割下游行业的利润。在利率上行、金融机构降低杠杆、流动性逆转的环境中,大量缺乏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将会继续恶化,并转化为更高的债务违约率。

  
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张?会的

  
在民企投资、制造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减速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将会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更大的义务,不论是扩张基建还是满足民生方面,都需要政府支出持续高速扩张。按照我们的模型预测,明年财政支出增速或不低于今年。与此同时,在内需降低、增速放缓压力之下,尤其是几个大税项前景不佳,财政收入增速则可能继续降低到个位数。财政赤字——即使按照政府最窄的口径定义——也将超过3%红线。国债发行将会加速,也构成压迫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因素之一。

  
央行会放松吗?会的

  
压力之下,为了抑制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央行可能会继续坚持偏紧的货币政策,直到1)人民币出现一个阶段的稳定或者升值;2)经济增速再下台阶;3)银行等机构资金链紧绷,一些小型机构出现钱荒危机。三个条件满足两个之后,央行可能在二三季度中实施形式不一的宽松举措。

  
房价增速降低?会的

  
金融动荡之下,居民的风险偏好也将降低,三四线城市将会因为库存压力而降价,一二线城市将会因为缺乏新增买房资金而降价。

  
股市大涨?不会

  
在企业盈利难以大幅好转的背景下,股市上涨的唯一希望在于估值扩张,这要么需要利率的大幅走低,要么出现大规模的新增资金入市。后者需要股市自己呈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以吸引场外资金入场。大盘股上涨的二八行情难以造就强烈的赚钱效应,而拉抬创业板等小市值个股又忌惮于其离谱的估值与故事的证伪。这种格局下,很可能股市将会度过另一个艰难年头,难以出现趋势性行情机会。基金经理们仍将螺丝壳里做道场,以收割韭菜为alpha来源。

  
商品狂飙?不会

  
2017年将会是商品大年,但需要区分国际定价商品与国内定价商品。在全球经济反弹背景下,前者价格将可能持续上扬,涨势覆盖一整年,这其中以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等为代表。对于国内定价商品,炒作机会也会十分丰富,但更大可能性是以大幅震荡的形势体现出来。支持价格上扬的因素(如限产量、库存低、环保、运输)与压制价格上扬的因素(如产能仍旧庞大、加库存运动可能提前夭折、进口量增加)博弈激烈,提供放大的波动性。2016年双11的大幅震荡,已经预示了这样的场景。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6
    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李克强两会报告摆实绩重民生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