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集林 >> 2015
字体∶
晋 鸥:在艺术享受中优雅地老去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5-04-26 17:23:47 阅读人次:908 回复数:0)

  

  


  
随着新一代华侨华人在日落地生根、安居乐业,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和时间上的宽裕,越来越多人进入了优雅的生活节奏和稳定的人生轨道。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水涨船高,海外尤其是日本的拍卖市场也是风生水起。在日本的收藏大军中,旅日华人书画家、鉴定家晋鸥起步较早、搜罗广、人脉多、藏品丰,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晋鸥告诉《中文导报》记者:优雅的生活不仅依靠物质的满足和经济的丰腴,更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扬溢出悠游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就是来自精神层面,处处体现出优雅。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日涉足收藏的晋鸥,已经走过了早期积累和以藏养藏的阶段,进入到坐拥宝藏、享受优雅的美好境界。他说,欣赏书画艺术是最高档的精神享受。要享有这种超优雅的生活,没有经济基础不行,但除此以外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是必不可少。收藏并欣赏书画艺术,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积淀历史知识、精通人文交往等等,道行深得很。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一部分上了年纪的实业家、收藏家或因经济拮据,或因后继无人,再则中国艺术品高腾上涨,逐渐开始放出多年收藏积累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晋鸥与日本收藏界多有交往,因缘聚会陆续得到了很多优秀藏品。迄今,晋鸥的收藏集中在三大方向上:1、清代金石大家的书法篆刻作品,时间跨度大,个人风格强烈,往往传承有序,如何绍基、吴昌硕、吴让之、杨守敬等;2、近现代历史人物流传在日本的大量书画、信札等,不仅有艺术价值,更有史料价值,如孙文、黄兴、汪精卫、蒋介石、阎锡山等;3、近现代文学作家流传在日本的大量作品,现代白话文多收日本文化影响,顾东风西渐渊源有序,如蔡元培、胡适、郭沫若等人的珍贵手迹。

  
晋鸥说,在日华人大多购置了公寓,有的人更是坐拥高档别墅。在客厅、书房、卧室里挂上一两件书画珍品,既是高雅的欣赏,又可浸润在当年的时代氛围中,令人奢侈而满足。晋鸥的书房里就挂了一件郭沫若写给日本友人的信札,每每静坐观之,犹如斯人在侧。他说,做事辛苦一点、忙碌一点不要紧,有了精神层面的享受就会有动力。以前,大收藏家张伯驹为了收购国宝《平复帖》而散尽家财,时至今日,我也能理解体会前人的心胸和境界了。

  


  
晋鸥早年跟随钱君匋学艺,后来又拜韩天衡为师。钱、韩两位大师创作宏富,与日本交往频繁,曾在日本多次办过展览,有许多作品留在日本民间。为此,尽量收购两位老师流传在日本的作品,也成为晋鸥的一大收藏方向。1995年,他曾在东京一家骨董店里以7万日元首次收进一幅钱君匋的作品,此后一发不可收。只要市场上出现老师的作品,他都会毫不犹豫,志在必得。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满怀对老师的敬仰,表达学生的一片孝心;二是可以作为学习老师艺术风格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韩天衡老师说过,中国书画数量有限,老一辈艺术大家都会慢慢离世,其作品不可再生产。为此,晋鸥也抱着收一件就少一件的心情,投入大量资金,迄今已经收藏了老师的作品多达40多件,颇具成就。

  
收藏,是纳古,是创新,更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最近,西泠印社出版社推出了由晋鸥编撰的《吴昌硕匾额书法集》,填补了中国书法作品集中没有“匾额集”的空缺,另立新篇。集中所录101幅匾额作品,大部分是晋鴎平时在学习、收藏中得到的资料。面貌多样的吴昌硕书法艺术,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晋鸥表示,十余年前在日本陆续收进的藏品,现在基本上都翻倍了。喜欢的东西有了回报,且精神上有享受,这是最理想的收藏境界,感谢时代,感谢社会,让我们生逢其时。如今,在日华人的生活越来越滋润,不仅轻松享美食、旅游走世界,大家也越来越看重收藏。在收藏中品味艺术,在艺术中享受优雅,在优雅中慢慢沉淀,这就是收藏的目的,也是生涯的目标。

  
中文导报 第1045期 2015.5.1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5
    陈 敏:旅日音乐生涯25周年感动揭幕 
    庚 欣:日美安保制度性转变将引发连锁反应 
    武田一显:用中国人的话语讲说日本 
    稻垣正夫:日中各界告别ADK老会长稻垣正夫 
    张 潇:留日学生发起“中日友好抱一抱” 
    晋 鸥:在艺术享受中优雅地老去 
    陈学全:念过八旬依然保持批判精神和好奇心 
    刘洪友:“国际书法艺术展”现活力魅力魄力 
    刘洪友:和平友好樱花园见证华人樱花情结 
    周 斌:我是中国领导人的翻译——中日外交最后的证言 
    胡鞍钢: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