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集林 >> 2012
字体∶
朱 炎:中日经济对抗能持续多久?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2-11-19 21:14:18 阅读人次:1096 回复数:0)

  编者按:10月21日-27日,复旦大学日本校友会推出“金秋活动周”系列活动。在活动周首日的10月21日下午,校友会在东京大学举办“日中经济论坛”,邀请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建安教授、日本亚细亚大学大学院范云涛教授、BASE株式会社执行董事杜颖富、拓殖大学政经学部朱炎教授等讲解中日经济问题,受到欢迎。

  
朱炎教授讲解了当前备受关注的中日关系对立和中日经济对抗问题。《中文导报》整理出有关演讲内容,以飨广大读者。

  
朱炎首先谈到中国在日本实行钓鱼岛“国有化”后给出多项反制措施,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抗议不予理解,所以中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制措施以让日本知道中国的愤怒。中方的反制措施包括:加大外交宣传力度、停止各层面访日交流、公布领海范围、实现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常态化、实施经济制裁手段等,目的是迫使日本承认领土争议,回到“搁置争议、维持现状”的轨道上。目前,双方都已经跨出了好几步,那么所谓“现状”显然不可能是911以前的状况,而是改日方的实际控制为双方的交叉控制。

  
那么,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激烈反应呢?日方坚持单方面认为政府购岛是无奈的选择,对中国是有利的,而且已向中方做过说明。日方不理解中国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认为反应失常。日方固执地将此解读为中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是中国民众表现对社会不满、是民间反政府情绪的发泄,为此需要花时间等待中方恢复理智、重归冷静。

  
朱炎分析称,在日本实行“国有化”后,中国采取经济反制手段可能出于以下认识:中国拥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决心;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大于中国经济对日本的依赖;中国经济处于发展上升过程中,承受得起部分损失,而日本经济持续衰退,难以承受损失;中国同时寄望于受到损害的日本企业界能向政界施压。

  
不过,日本的反应和看法可能与中国的想法形成错位。首先,在华日企遭受一些损失,对日本国内经济影响不大;其次,与过去财界被誉为“经济内阁”的时代相比,现在日本企业的话语权已被大大削弱;其三,在2010年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国对日稀土禁运并不成功,没有成为前车之鉴;其四,日本在产业供应链上具有优势,中日经济对抗对中国不利;其五,日方认为中方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会主动放弃对日经济反制。

  
朱炎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了中日相互依存,经济反制措施不可能只让单方面受损,所以应尽量避免。中国的经济反制只有影响到日本国内的生产和就业,才会有效,不然只能让日本人无动于衷。所以,如果短期内解决不了问题,就要做好经济反制长期化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区别对待,才会有实效。

  
目前,可供中国选择的经济反制措施有:民间企业行为,包括不买日货、减少从日本进口或从现地日企采购、不履行订货合同、不到日本旅游观光等;政府行为,包括加强海关检查、拖延审批程序和时间、政府项目不欢迎日企投标等;不过,中日金融合作仍然在继续,包括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和中日互相持有对方国债等。

  
如果说中日经济对抗长期化,那么中方的“自伤八百”会伤在哪里?朱炎分析指出:在华日企经营困难,通过产业链会传递到与之配套的其他企业,如果从日本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减少,通过产业链会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运营,而中国对日出口也会减少。另一方面,日企减少对华投资,可能减少订单,逐渐缩小生产规模,同时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但日企不会马上撤资,在华企业会转型。经济对抗,将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负面影响,比如不遵守国际规则,中国风险凸显等。

  
通过分析中日贸易、投资、观光和留学交流等各个层面的彼此优势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后,朱炎对中日经济对抗提出了自己的管见。全球化时代,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把中日经济牢牢地绑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赖、一损俱损的局面,没有单方面胜出的可能。所以中日要避免走上经济对抗之路。当然,中国选择经济反制以对日彰显自己的愤怒也是无奈之举,可以理解,但是必须有选择有区别,即区别进口生产和国内生产、区别终端消费品和中间产品、投资性产品、区别可替代性产品和不可替代性产品——对于后者的反制应该有所缓行。

  
中日经济对抗能持续多久?一种可能是长期战、持久战;另一种可能是持续到日本的政权更替。日本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中国期待的反应,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中日经济对抗的上限。当然,从中日关系的现实着眼,对抗期越短越好。

  
中文导报 第924期 2012.10.25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2
    朱建荣:中日达成转型期平衡还需五、六年 
    关志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摆脱两大陷阱 
    朱 炎:中日经济对抗能持续多久? 
    石原慎太郎:最后的政治暴走族 
    金坚敏:长期对立是中日不能承受之重 
    宋靖钢:让中医与汉方取长补短 
    王子江:一个时代画家的创作世界 
    罗怡文:Laox为日本国际化发挥了作用 
    杜 华:经历大灾 感受大爱 
    宇都宫德一郎:日中友好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张西龙:中日打造600万人交流新时代 
    青木玲二:中日观光交流带来成长动力 
    白西绅一郎:中日关系仍需求大同存小异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