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集林 >> 2012
字体∶
金坚敏:长期对立是中日不能承受之重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2-10-08 21:25:44 阅读人次:1019 回复数:0)

  

  
日本政府实施钓鱼岛“国有化”,致使中国发生大规模反日游行、民间自发形成抵制日货运动。中日关系在正常化40周年前夕跌入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也引起了两国有识之士的忧虑。

  
中国社会的现实气氛如何?在华日企陷入了什么样的状态?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对日强烈反弹要达到什么目的?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一旦受阻,两国受伤几何?围绕着这些问题,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金坚敏先生接受《中文导报》专访,谈了他在9月底回国考察企业和市场的实际观感,并对中日对立长期化可能造成的恶性影响进行了分析。

  
金坚敏先生在9月25日-30日走访了北京、杭州、温州、义乌等地,考察了数家在华日企,其中有日本代表性的汽车公司、著名的电子电器厂家、以B2B为主的IT企业等,同时还广泛接触各界人士、调查了市场动向,获得了有益的第一手资料。

  
金坚敏在中国考察后的总体感觉是,从政府到学者、从民众到消费者,中国对于日本“购岛”行为的反应相当强烈。即使是普通出租汽车司机在交谈中都会主动提及钓鱼岛问题,可见一般老百姓的关注度相当高,影响非常严重。以前,围绕钓鱼岛纠纷,政府的因素多一点,但这次可以感受到民意反应很强烈,完全出乎了日本的预料。

  
回国考察时间不长,却感觉日本在中国彷佛已经不存在了。媒体上没有了日本产品的广告,商场里没有了日本商品的促销活动,在中国驻在的日本人没事不出门了,公共场合也听不到日语了。接受考察的几家在华日企中,汽车公司受到打击最大,销量大幅下降,也没法搞促销活动,库存明显增加,日本国内的零部件出不了货,将对国内关联企业造成压力。另一家从事系统开发的大型IT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初见成效,但这次与中方的合作签约也被迫延后。

  
在地方上,反日游行虽然已经过去,但遗留痕迹四处可见,即使在浙江等遭游行破坏并不严重的地区,不少零售店铺的橱窗玻璃上还挂着中国国旗,显示心有余悸的同时也与日本拉开距离。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日企非常着急,有些日企开始借道欧美或东南亚等第三国渠道展开进出口,但更多企业只能等待,希望中日两国政府能尽早坐下来协商,恢复关系。

  
针对中国消费者抵制日货的浪潮,金坚敏表示需要加以分析。从短期来看,对在中国市场上有可能被替代的日本产品,如通用、大众或韩国的汽车暂时可以替代日系汽车,或许还有拒买的可能,但仍有不少产品,如摄像系统中的芯片、以高级数码相机为代表的数码产品等,日企都是主要供货商,几乎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在中国的公安、交通、高铁、高速公路监测方面被广泛使用的监控摄像,几乎离不开日本产品,所谓抵制之说需要慎重。

  
金坚敏称,中日贸易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组织者,60%以上是日本企业,大量产品都以日本品牌的面目出现。在日本,虽然很多商品是“Made in China”,但很少能看到中国品牌,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印象很模糊;在中国,虽然很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却使用日本或欧美的品牌,所以中国消费者对日货特别敏感,抵制“日货”的热情会高涨。另外,像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这样的国际化产品,尽管很多部件来自日本企业,但中国人似乎很难加以抵制的。金坚敏认为,中国政府即使在经济方面会有些对日措施,那也完全是在WTO设定的框架内、在国际贸易的规则下展开,不会太离谱。

  
金坚敏判断中方本次强烈反弹的目的有二:1、日方必须承认钓鱼岛是有争议的;2、日方应该回到过去搁置争议、共同协商的状态。国家关系和国际政治不能没有信用。如果日本不肯恢复到“国有化”之前的状态,那么中方就必须面向国际社会做出有争议的状态;如果日方不承认有争议,那么中国只有自己做。此外无他。

  
金坚敏认为,当前问题的关键是中日必须互相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展开沟通,进行协议,绝对不能发生误判来加深对立。事实上,中日长期对立所造成的损害是双方不堪承受的。虽然中日对立引发日本对华投资减少的影响可能有限——据统计,2010年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其中日资约占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日本停止对华投资,影响率仅为0.16%,不过,长期对立会对中国的技术多样性和就业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在引进技术方面, 2009年中国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总金额中,日本占17%左右,其中多是日本总社向中国子公司的技术出口,纯粹中国企业从日本引进技术估计不到5%。日本有许多独特的、有优势的技术值得学习。没有日本的存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会失去技术选择的多样性。比如,没有日本新干线参与竞争,德国和法国就不会把高铁技术向中国转让得这么彻底。

  
在就业压力方面,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在华日企雇佣160万员工,而国内专家估计日本三资及其关联企业提供了近1000万个工作岗位。日企出走会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替代企业进入需要一个过程,而雇佣上的压力却会立竿见影。

  
日本承受的损失将集中在贸易、观光、投资等方面。首先,日本对中贸易额会减少。回顾2005年中国爆发反日游行,日本估算当年的对中出口减少了5.1%,今年的对中出口肯定损失更大。其次,中国来日观光旅游人数减少。2010年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研究机构估计中国人年度访日减少19万人左右,本次至少会翻一倍,将减少40-50万人,这还是以中日对立在数月内得到解决为前提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人访日势头良好,1-7月份中国人访日同比增加70%,已超过90万,如果没有“购岛”事件影响,全年冲击180万人的目标颇为乐观。但现在看来,今年中国人访日恐怕不会超过120万,日本损失惨重。

  
在投资方面,日本从2005年左右开始就出现一种从中国向东南亚等第三国转移,即“China+1”的论调。这次因“国有化”引发的岛屿争端爆发后,这种论调更趋强烈。金坚敏分析称,但这种倾向目前还没有得到统计数据的支持。投资分两种,一是为了占有市场份额的投资,中国的市场是很难替代的,这类投资撤离可能性很低,其实市场开拓型已占日本对华投资的主导地位;二是作为生产据点的投资,日本投资中国不少。从2005年和2010年两次冲击来看,日本从中国的撤资比率并没有超过年平均值。据经产省统计,每年平均约有160家日企撤离,撤资率约为2.8%。这些关门的日资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及环境负担型企业或是经营困难企业,也是中国不再“热烈欢迎”的企业。在2012年上半年,日本对中投资同比增长了30%,在欧美衰退的情况下呈现为一枝独秀。其诱因就是中国市场大、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供应链齐全、劳动者素质高、地方政府服务效率高,这些优势使得参与国际竞争的日本企业很难轻率转移、放弃中国。

  
中文导报 第922期 2012.10.11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2
    朱建荣:中日达成转型期平衡还需五、六年 
    关志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摆脱两大陷阱 
    朱 炎:中日经济对抗能持续多久? 
    石原慎太郎:最后的政治暴走族 
    金坚敏:长期对立是中日不能承受之重 
    宋靖钢:让中医与汉方取长补短 
    王子江:一个时代画家的创作世界 
    罗怡文:Laox为日本国际化发挥了作用 
    杜 华:经历大灾 感受大爱 
    宇都宫德一郎:日中友好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张西龙:中日打造600万人交流新时代 
    青木玲二:中日观光交流带来成长动力 
    白西绅一郎:中日关系仍需求大同存小异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