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集林 >> 2012
字体∶
杜 华:经历大灾 感受大爱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2-03-05 17:57:37 阅读人次:1107 回复数:0)

  

  


  
去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引发大海啸,宫城县女川市成为重灾区。位于女川的佐藤水产专务佐藤充优先引导中国研修生脱离险境、自己不幸身亡的消息经报道在中日两国引起很大震动。佐藤充的行为,拉近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理解,更被中国媒体誉为“地震海啸中的一面人性的旗帜”。

  
其实,在佐藤水产公司,还有一位中国人社员杜华,参与了研修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管理。在地震海啸中,杜华经历了毁家失业的冲击,其后举家从女川迁徙到仙台,目前正在为重建生活而努力着。震后周年前夕,杜华接受《中文导报》专访,回顾了一年前的惊魂时刻,介绍了佐藤水产公司和中国研修生的关系,也讲解了她作为一名身在灾区的中国人的奋斗经历和人生感悟。

  
杜华,2004年从哈尔滨来日,与日本人丈夫一起住在女川町。地震前,杜华已在佐藤水产公司工作了六年。作为公司唯一的中国人社员,她除了在车间工作外,也帮着管理照顾中国女研修生们。震前,女川境内共有162名中国研修生,佐藤水产就有20名。回想地震当天的噩梦经历,杜华不堪回首。

  
记得那个季节不太忙,地震当天正好工厂放假。研修生们有的在宿舍里休息,有的出去购物。杜华也出去购物,下午2店左右回到家里。白天特别晴朗,2点左右开始下雪。2点46分,地动山摇。杜华看着家里的墙壁裂缝了,迅速冲出屋子,不知怎么办好。杜华家在半山腰,平时丈夫总是开玩笑说,“如果我们家被淹掉,那女川就完了”。没想到,这次却被说中了。

  
当时,杜华看到对面半山腰上已经站了很多人,她把车开出来,本想下山后再上山,与那边的人汇合。但是刚出门就遇到很多人涌上山来,杜华只得把车倒回院子,自己随着人流上了山顶。上山后刚站稳脚跟,杜华就看到海啸涌了上来,眼看着海啸冲进了自己的家园,冲毁了房屋和汽车。她还看到日本人邻居来不及跑,站在房顶上被冲走了,至今都没有找到下落。杜华说,现在都说不要再回忆了,但我一闭起眼睛就看到了那天的情景。

  
杜华和众人在山上避了一晚,第二天一起转移到“女川综合体育馆”。在半路上,杜华碰到了佐藤水产的佐藤仁社长。他见到杜华的第一句话就是:“20个研修生,一个没少,都很安全。”杜华在体育馆里遇到了避难的研修生们,听她们讲11日的经历和佐藤充专务的遇难过程,非常悲痛。由于在年龄上、语言上、人际交往方面有些优势,杜华自动担当起了现场研修生的联络和管理工作,帮助大家处理一些医疗、饮食、对外联络方面的事情。

  
3月16日,新华社记者来了。17日,大使馆来人了,领馆派来一台大巴士接人;19日,领馆派来两台大巴士接人,至中午11:30,在女川的中国研修生全部被接走,经新泻安全回国。至此,杜华才放下一颗心,开始打理自己的灾后生活。

  
杜华一家先被当地人接到旅馆里住了4-5天,后又回避难所,在避难帐篷里住了一周。杜华和丈夫在女川开了一家烤鸡肉串店,小有名气。地震之后,杜华家的住宅和店铺全被卷走,夷为平地。杜华一家只得投奔了仙台的表哥,租借了房子。丈夫是消防预备役,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女川当地救灾,待了一段时间后才到仙台与家人团聚。由于丈夫是自营业者,领不到失业救济金。丈夫跟着表哥做装修,但也不是长久之计。灾后的生活自救很艰难,一切都要靠自己。

  
5月20日,杜华暂时回中国住了一段,获得了身心调理的缓冲时间。回日本后,她没有找到太合适的工作,只能与丈夫重操就业,在仙台二人三脚地开设了一家烤鸡肉串店。小店在今年1月27日开业,刚满一个月,但生意清淡,还没有走上轨道。杜华对《中文导报》说:“现在也回不去了,先干着再说。什么都没了,重新开始奋斗啦。既然活着,就要凭自己努力。”很多灾区人民都面临相同的困境、拥有相同的感受。

  
去年年末,佐藤仁社长打电话联络杜华,希望她回去。2月3日,部分研修生回来了,工厂又重新开工了,杜华也去帮里几天忙。佐藤水产3月5日又去大连招收新的研修生,但灾区现地恢复情况不明朗,即使孩子们愿意来,家长们也不放心。总之,挺难的。杜华家刚在仙台开了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如果经营不顺利,还可能重回石卷或女川。前路迷茫,无所适从,是灾区人的通病。

  
回顾震后一年的起起伏伏,杜华对《中文导报》说:很多人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们都是经历过死亡的人,或是亲眼看到过死亡的人。现在的我觉得,人活着就是好,每个人都需要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生命。不管是日本人也好、中国人也好,人与人都需要献出一点爱,在灾难中体会特别深刻。有两件衣服,一定会给别人一件;互相伸一把手,别人记住你一辈子。经历了大灾,最大的感受是,人不能活得太自私,要有大爱,不分地区,不分国家。如果是这种活法,人类会更好。

  
中文导报 第894期 2012.3.8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2
    朱建荣:中日达成转型期平衡还需五、六年 
    关志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摆脱两大陷阱 
    朱 炎:中日经济对抗能持续多久? 
    石原慎太郎:最后的政治暴走族 
    金坚敏:长期对立是中日不能承受之重 
    宋靖钢:让中医与汉方取长补短 
    王子江:一个时代画家的创作世界 
    罗怡文:Laox为日本国际化发挥了作用 
    杜 华:经历大灾 感受大爱 
    宇都宫德一郎:日中友好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张西龙:中日打造600万人交流新时代 
    青木玲二:中日观光交流带来成长动力 
    白西绅一郎:中日关系仍需求大同存小异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