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日关系 >> 2013
字体∶
中日对立长期化:企业何去何从?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3-08-26 16:53:13 阅读人次:830 回复数:0)

  自日本政府在去年9.11推动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受到重创,迄今没有显露出恢复迹象。过去一年来,中日政治关系跌入冰河期,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旅游观光等各方面都陷入倒退,欲振乏力。

  
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不仅损害了中日国民感情,更深刻影响到两国经济关系。中日对立长期化,对许多以中国为战略据点的日本企业及其经营活动带来严重杀伤,促使日企的“中国撤退”从意念变为事实,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调查显示日企心有余悸

  
近日,《日本经济新闻》针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八成的在华日企至今依然感受到反日风潮带来的影响;超过三成的在华日企的销售业绩没有恢复到去年9.11之前的水平;但是日见其重的中国市场在企业的国际战略中不可或缺,八成以上日企表示今后依然会重视中国市场。

  
钓鱼岛“国有化”以后,中国各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日运动,抵制日货成为重要手段。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日企的在华事业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销售额减少,占72%,居首位;市场开拓陷入停滞,占41%;与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做生意比较困难,占24%。

  
有关在华日企最近的销售额情况,41.9%的回答显示已经恢复到问题发生前的水平;18.6%的企业表示甚至高于问题发生前的水平;不过也有24.4%的企业表示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尤其是日本汽车、旅行、零售业等,在华业绩恢复缓慢。去年9-10月,日本汽车在华销售额同比猛跌30-50%;今年春天以来,销售仍然处于忽上忽下的不稳定状态。

  
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在华日企对于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持谨慎态度:认为可以回到问题表面化之前状态的只有11%;大多数认为会有一时性的缓和,占65%;也有接近两成的企业认为形势会继续严峻下去。

  
然而,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战略性市场,其最大销售据点的地位依然受到日企重视。3.2%的企业表示会扩大在华业务规模;25.6%的企业表示正在研讨业务扩大计划;59.2%的企业表示将按照原计划展开在华业务,没有变化。而真正着手缩小在华业务的企业只占1.6%,其他10.4%的企业另有打算。比如,新日铁住金正计划在中国开设专门生产汽车用钢板的合资企业,而三井不动产正策划在上海开设大型购物广场等,可见日本企业正在努力跨越政治和商业等各种风险,以求建立并巩固在华经营基盘。

  
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4%,可以作为日企重视中国市场重要性的一个注脚。不过也有意见认为,这只是体现了投资行为的滞后效应。受到钓鱼岛问题等影响,日企正逐渐减少对中国的新投资,但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一些中长期投资需要履行完合同。

  


  
二、日本对华贸易5年来首次下降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日中之间的贸易额为147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8%,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同比下滑。日本对华贸易赤字约244亿美元,扩大至去年同期的1.4倍,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减少16.7%,为614.3亿美元,连续两年同比下滑。同时,日本对华出口放缓使得美国在5年来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对华出口额占日本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下降0.8个百分点至17.2%,被18.3%的美国反超。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称,日中贸易额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内需停滞,基建和设备投资减缓,导致建筑机械、半导体和汽车等日本主要出口商品的对华出口不振。比如,牵引中国经济的对外出口在6月份转为负增长——贸易统计数据在7月初公布后,引起了日方广泛关注。7月11日,《读卖新闻》报道“中国经济减速感增强”、《朝日新闻》报道“中国出口显露疲软”、《每日新闻》报道“中国出口减少将阻碍改革”、《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景气软着陆关门”、《产经新闻》报道“中国经济前景出现暗云”,等等。

  
另外,日本对华进口下降,也要归因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日元贬值,这两个因素使得中国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下降,这些变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了影响,一部分日本纺织品企业的生产工厂正从中国撤往越南和印尼等国。《中国纺织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日本输入品在中国纺织产品中所占比例缩减至71.4%,而最高峰的2005年所占比例曾高达81.1%。

  


  
三、“中国撤退”讲座受日企欢迎

  
预计到中日对立长期化和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不少日本中小企业开始重新制定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不惜从中国撤退的选择。为此,那些讲解企业从中国撤退的手续、税收等问题的法务讲座最近在日本受到欢迎,从一个侧面提示出企业的动向。

  
7月,神户商工会议所举办了“中国商业风险的对应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商务战略——坚持还是撤退”等讲座,每次参加讲座的听众都超过70人。主讲人、熟悉中国法律的税理士近藤充自去年秋天以来,每个月都会受邀数次开办中国商业讲座。

  
自去年9月钓鱼岛问题激化以后,日本的经济团体和地方自治体相继举办了对应中国商业风险的讲座。去年11月,东京商工会议所举办讲座,吸引了100名企业经营者听讲,满席;今年1月,大阪商工会议所举行类似讲座,吸引了80位听讲者。神户商工会议所在今年7月举办的讲座上举行调查显示,正探讨在中国展开新事业的企业不满10%;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在去年11月针对制造业企业的海外事业调查也显示,六成受访企业回答“有必要谨慎对待或重新调整中国事业”,其中75%的企业认为需要把事业分散到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即“中国+1”模式。

  
不过,企业进入中国难,而撤退更难——这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如果说中小企业船小容易调头,而在中国有战略性投资的超大型企业必须谨慎决策,坚守市场。最近,日企现地化再次受到关注。继2011年4月董长征成为首位华人出任丰田中国执行副总经理一职之后,丰田在华两大合资公司之一的“一汽丰田”宣布自今年8月起,任命田聪明为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公司成立10年来首次由中方担任销售公司正职。由于此举是在丰田喊出“中国市场最重要”,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现地化战略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人事调整,被解读为是丰田在华本地化人才战略上一大博弈,具有典型性。

  
四、日企如何决胜中国市场受关注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中日关系不稳、对立长期化的形势下,在华日企被划归“成功组”与“失败组”的两极化过程正在加速。如何使“成功组”的日企增加?象丰田那样的加快从生产、销售、管理直到人事的现地化进程,是日企必须跨过的高栏。

  
从1980年中期开始的20年,日本企业进入中国以“制造”为主业。但从2005年开始,持续涨薪、人民币汇率上扬、出口优惠政策减少等因素,导致中国的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在2010年以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国内市场急速扩大,中国开始从“制造工厂”转型为“消费市场”,众多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商业主轴转变为“扩大销路”。

  
在制造业时代,日企通过日本的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实现在华经营,中国人干部和员工有可能在日本人的指导下成长为优秀人才,但是到了如今的销售时代,日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引进能够把握中国市场、熟悉销售路径的现地优秀人才。在华日企的现地化进程固然伴随着改革的痛苦,但这是企业必须跨出的关键一步。从优衣库、日产、丰田等企业的在华发展轨迹来看,现地化也是日企挣脱政治风险、投身市场怀抱的不二之选。

  
中文导报 第964期 2013.8.2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3
    联合国非遗名录:中日韩争奇斗艳 
    第九届北京—东京论坛发表《北京共识》 
    广东省吸引投资继续看好日本 
    丹羽宇一郎建议中日“中断”领土争议 
    中国重返“JATA世界旅游博览会” 
    中日对立长期化:企业何去何从? 
    中日共同舆论调查:关系恶化好感最低 
    安倍首相可能回避8.15靖国参拜 
    安倍政权获高分评价面临选后课题 
    维持日中航线:鹿儿岛千人公费研修引争议 
    丸红与香港卫视战略合作:向大中华地区提供高品质农产品 
    韩志强:抹黑中国不符合日本国益 
    中日竞逐烽火延及亚行总裁职位 
    “知日派”王毅有望出任外交部长 
    导报调查:中日开战只能是两败俱伤 
    日本对中旅游业走进“冬眠” 
    杨文凯:2012中日关系十大新闻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