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日关系 >> 2011
字体∶
朱 炎:解读中日高速铁路技术之辩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1-07-04 19:37:44 阅读人次:1357 回复数:0)

  ——朱炎教授解读京沪高铁的知识产权归属

  
期待已久的京沪高铁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日本作为新干线技术的拥有国,曾经对中国提升铁道运营有所帮助,也对京沪高铁的启运抱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关注。不过,在中国宣称京沪高铁是独自开发的产物、在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后,日本社会表现出复杂而无奈的心态。特别是媒体报道,出现了较多负面的针砭。

  
对此,日前在NHK报道节目中解读京沪高铁的旅日华人学者、拓殖大学政经学部教授朱炎接受《中文导报》专访,讲解了中国“自主开发”的原委以及京沪高铁开通后面临的问题。

  
在京沪高铁开通前后,日本媒体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中国花费巨资建造京沪高铁,却没有达到缩短地区差距、减少贫富差距的目标;2、京沪高铁的技术来自日本和德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更不应该申请专利。

  
中国有没有必要建造京沪高铁?朱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了,运输需求自然会增加,这种增长的需求来自客运和货运两方面。从常识来看,在既有的线路上,如果要增开一列客车,就要减少好几辆货车。所以,从客运角度来看,建设新线势在必行。京沪高铁的建设,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出行要求增加的客观现实。

  
有关中日高铁技术之辩,朱炎透露了一些信息,讲解了其中的原委。早在2004年中国铁路实行第六次提速计划之前,中国就计划导入时速为250公里的先进车辆。当时,日本的企业联合中标,中日签署了一份由中国引进60辆日本车辆的合同。主要内容为:中国引进日本车辆,日本向中国转移技术,帮助中国实现国产化。60辆整车中,3辆车由日本向中国整车出口,6辆车由日本出口部件在中国组装,其余的车辆均在中国生产。所以,2007年中国铁路实现提速后,“D”字打头的动车组,大部分是由中国生产的利用日本技术的国产车辆。

  
朱炎表示,此后中国开始建造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基本上考虑使用两种车辆:德国的西门子系列和日本的新干线系列。德国车辆在欧洲已经跑过350公里,引进中国后不需要开发,只要实现国产化,而且西门子不转让技术。日本的情况则不同。日本国内的新干线车辆最快跑到270公里,中国希望以此为基础,重新开发到350公里以上。中国曾邀请日本企业一起参加开发,但日方拒绝了。推测原因可能是:1、日本原来商用的新干线极限速度为300公里,开发超过350公里的技术,比较麻烦,不易马上成功;2、中国的做法是,先把通车时间表定下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开发新技术,日方认为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做法不适于技术开发,没有多少成功的把握,日本不会参加开发,也要求中国不要再开发提速了。由此,在日本没有参加的情况下,中国独自开发了时速超过350公里的车辆技术。

  
2008年,北京—天津城际动车组开通,最初使用的就是在日本技术基础上由中国独立开发的CRH2型车辆。本次京沪高铁使用的CRH380A型车辆,就是由中国开发的时速超过350公里的车型。必须承认,中国的动车组和高铁车辆,最早的技术是来自日本,但在日本完成技术转移后,中国就拥有了完整的技术使用权。中国现在使用的高铁车辆和技术,可能不是独创的,但是在合法地得到技术转移的基础上独自开发的,确实可以说不存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中国高速铁路原来把时速设定为380公里,以CRH380命名高铁车型就是出于这种安排。但京沪高铁最终把时速定位300公里,是出于综合因素的考虑。日本媒体通过京沪高铁的降速,质疑高铁的安全问题。朱炎的解读是:广州—武汉段的高铁开通一年了,时速350公里,安全没问题。京沪高铁设定300公里时速,可能是涉及价格定位问题,还有高铁与飞机和其他运输工具的协调问题等。

  
京沪高铁开通伊始,包括日本媒体在内的一部分舆论开始担忧上座率和投资回收问题,对此朱炎认为没有必要杞人忧天。京沪高铁的上座率和投资回收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设计运输量。2007年中国铁路开通动车组后,一开始也是坐不满的,但现在已经很拥挤了,消费者需要一个“观望—尝试—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京沪高铁投资巨大,这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贯超前的特征相吻合。目前,世界各国的高铁中只有日本的新干线是赢利的,当年新干线从开始营运到赢利也花了好几年时间。而且,高速铁路的投资回收不应只考虑高铁本身的赢利,还应考虑高铁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需求增长很快,京沪高铁的巨大运量将会显示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威力。

  
中文导报 第862期 2011.7.7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1
    吕克俭: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吕克俭:中日经贸合作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野田力排众议日本参加TPP谈判 
    重温辛亥百年 推动统一大业 
    野田佳彦“泥鳅外交”的机会与胜算 
    共同调查:中日好感度大幅下降 
    中国旅游形象首次高悬银座中央 
    朱 炎:解读中日高速铁路技术之辩 
    程永华大使:救援来自中国 
    宫本雄二:在世界潮流中思考中日关系 
    日中贸易突破3000亿美元创新高 
    “洋上救急”助中国人重伤船员获救康复 
    清川佑二:中国经济成就体现日中互惠价值 
    担心中国收购 日本欲强化土地管制 
    中国GDP超越日本已成定局 
    中国总领事馆在日置地建馆受阻 
    2010中日关系十大新闻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