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 >> 2010
字体∶
日本人获奖与中国人的机会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0-11-04 11:08:19 阅读人次:1602 回复数:0)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12月10日将隆重颁奖,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三人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取得卓越成果,荣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早在10月获奖消息传来,日本各界就为之欢欣鼓舞,沉闷已久的社会增添了一道久违的亮色。

  
根岸英一现年75岁,美国普杜大学教授;铃木章现年80岁,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两人同时获奖,使得自1949年汤川秀树博士首次获颁物理学奖以来,日本历年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数增至18名。除了还没有拿到经济学奖以外,日本人摘取的诺贝尔奖已经遍及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等各个颁奖部门,不仅冠绝亚洲,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在加快。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里,日本人获诺奖人数多达十名,基本上分布在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体现了日本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领域拥有的雄厚实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是一个太过专业的概念,理解者寥寥,但这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得益于这种反应。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是用于碳-碳键形成的重要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应用广泛。有了钯做催化剂,科学家能够在更低温度下,使用更少溶剂、花费更小成本来制造化合物,而且反应产生的废物更少。这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让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诺奖委员会评价这项发明是“极为精准和高效的研究工具,在各个科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三人各自都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60年代,赫克就为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奠定了基础。1968年,他报告了新的化学反应——赫克反应,该反应使用钯作为主要催化剂来让碳原子连接在一起。1977年,根岸英一对其成果进行提炼,使用有机氯化物作为催化剂;两年后,铃木章发现使用有机硼化合物的效果会更好。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拉尔斯•哲兰德表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重要性,随后,合成化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日本人,都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心无旁骛、一条道跑到黑的主。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有机化学的理学学士学位;1960年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研究生,于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1966年攻读美国普度大学博士后学位。他自1979年留校研究任教至今,因发现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根岸反应”而闻名学界。根岸在获奖后高兴地表示:“从20岁起,获得诺贝尔奖就一直是我的梦想,现在终于心想事成。我在美国接受教育,在这里学习、工作了50余年,但我至今依旧拿着日本护照,希望你们告诉国内同胞,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这个快乐!”

  
铃木章出生于日本北海道,在北海道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一生,现在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他因发现“铃木反应”而广为人知。在北海道大学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铃木章对获奖深表荣幸,希望自己的获奖能激励日本年轻人投身化学事业。他意味深长地说 “日本是个没有什么资源的国家,我们只有人,只能依靠人的努力获取各种知识。理科的发展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可谓一语中的。但是,日本有志攻读理科的年轻人正在减少,这一现状令人担忧。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有机化学研究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许多头脑灵活一点的研究者看不到新的发展方向,对于“21世纪将是有机化学大放异彩的时代”等说法将信将疑。不少人或离开了有机化学领域,或去做全新研究,也就是“树挪死、人挪活”的意思。但进入21世纪后,诺贝尔化学奖连续三次都授予有机化学方面的学者,一直在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死磕到底的日本学者终于有机会大放光彩。值得一提的是,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在上世纪60年代都师从美国的哈佛•布朗教授。布朗是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21年后,两位日本弟子延续了他的专业精神和科学荣耀,算是没有白为师徒一场。

  
不过,日本在频摘诺奖的辉煌背后,也隐含着危机,就象今天的日本社会整体不振一样。相较于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两位年轻的俄罗斯科学家而言,日本近年来的诺奖得主以高龄者居多,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完成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某种意义上,今天的诺贝尔奖成为对日本人在过去年代做出科学贡献的一种肯定和追认。由于日本多年来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积累,估计今后几年将不断有日本科学家获奖。不过, 近年以来,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研究态势已与过去不可同年而语了,再加上来自韩国、港台和中国大陆地区的急起猛追,日本在二、三十年后是否仍能保持如此旺盛的获奖势头,实在让人难以乐观。

  
19世纪,世界科研中心很长一段时间集中在英国,后来转到了德国,再后来是美国。过去30年,亚洲的研发力量跟上来后,日本在亚洲独领风骚的研发地位受到挑战。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成为了美国大学理工科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数量上开始超过日本人和韩国人。调查数字显示,2007~2009年在世界主要化学、材料方面的学术杂志上刊载论文,20%来自中国,日本不到10%。科研土壤的薄弱化,已经成为日本科学家光鲜获奖背后的现实隐忧。

  
在今年诺贝尔奖颁奖前夕,新秦公司在中国做了一次调查,询问“在自然科学方面,您认为中国学者已有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吗?”虽然答题者面对尚无中国人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奖的现实,但有近四成的人表达了信心。17.23%的回答者认为中国有许多这样的学者,21.01%的回答者认为至少会有一些。这些正面的回答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以中国不断扩大和深耕的科研土壤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作为对比性资料,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11月15日发布一份最新报告说,中国首次超过印度,成为美国大学校园中外籍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2009年至2010年度,中国留学生人数达12.8万左右,比前一年增长30%,是美国大学中外籍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群体。目前,中国留学生已占外籍留美学生总人数的18%。中国留学生中,许多人在研究生院学习,但去年就读大学本科的有3万9921人,比5年前提高了4倍。

  
据统计,2008年在美国理工科大学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号的留学生人数,中国为4526人,印度2316人,韩国1440人,台湾642人,日本仅有255人。从留美学生人数多少来看,依次为中国大陆、印度、韩国、台湾,日本名列第8位。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日本理化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说:在美国取得博士号的日本人是中国的1/20、是韩国的1/6,韩国、中国等国家将在10年后建立巨大的科学国际人脉,并从中产生领导者,而日本将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日本科学家喜获诺贝尔奖之际,以上的对比性事实表明,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段里,正在快速扩大拥有科研土壤和人才宝库的中国人摘取诺贝尔奖是有机会的。

  
中文导报 第834期 2010.12.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0
    日本人获奖与中国人的机会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血拼世界的历史镜像  
    中日逆转的临界点到了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