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 >> 2008
字体∶
为华人社会立言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8-06-12 18:41:56 阅读人次:1580 回复数:0)

  为华人社会立言

  
--《在日华人白皮书》前言

  
1992年,邓小平南巡,天皇访中,华人东渡,《中文导报》创刊。2007年,是《中文导报》创刊15周年,也是日本华人首次主办世界华商大会之年。为了纪念创刊15周年、迎接华商大会,《中文导报》在日常编刊发报之余,又全力做好几件大事:完成了《在日华人白皮书》的采访和写作,面向读者发起了“我这十五年”大型主题征文活动,独力承办了“中华小姐日本区选拔赛”,全程参与报道了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

  
《在日华人白皮书》,作为《中文导报》创刊15周年纪念第一弹,源于2007年初的选题策划。该选题由《中文导报》编辑部全员投入,自2007年3月开写,至2007年12月完结,耗时十个月,最终成篇。《在日华人白皮书》,以新闻采写、深度报道的方式,围绕着华人社会十大主题,总计写出40篇大型报道,基本上覆盖了在日华人的主要阶层,点描了在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不断生存发展的华人社会而言,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中文导报》创刊15年来,一直坚持“中日关系”和“华人社会”两大报道主线。《中文导报》有关华人社会的报道,在时间跨度、覆盖广度、内容深度、表现精度等方面,都是独树一帜,引起过很多社会共鸣。《中文导报》的记者们深入华人社群,坚持实地采访和原创写作,每周一期每期一篇的华人社会长篇报道均出自导报记者之手,15年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堪称在日华文媒体的绝唱。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新闻意识、专业土壤,《在日华人白皮书》破土而出,水到渠成,丝毫不令人奇怪。

  
2007年初,围绕着全年的报道方向和选题计划,《中文导报》编辑部经过多次脑力震荡和头脑风暴,陆续提出了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现象、事实、数据。伴随着了解华人社会、记录华人社会、引导华人社会的媒体人意识,编辑部同仁对这些似曾相识,却又充满诱惑的话题进行了分类、归并、整合。在这个磨合与提炼的过程中,报道的线索清晰起来,报道的框架逐渐成形。最终,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生活逻辑、社会焦点的原则,形成了“华人就职篇”、“校园生活篇”、“华人婚嫁篇”、“黑户口生态篇”、“华人健康篇”、“华人居家篇”、“华商大会篇”、“华人教育篇”、“研修生现状篇”,“华人安居篇”等十大主题篇章。《中文导报》每月四期报纸,便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多角度多层面的报道,不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焦点、突出现场、提出问题、给出选择。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文导报》最终以四季寒暑不辞辛劳的精神,以十月怀胎瓜熟蒂落的耐力,孕育出了《在日华人白皮书》——全面观察、细致点描华人社会的第一本书。

  
《中文导报》花了近一年时间来策划、写作、推动《在日华人白皮书》项目,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特别在即时新闻的更新速度已经以分秒为计算单位的资讯泛滥时代,这个问题引来了不少疑问。事实上,作为《中文导报》创刊15周年的主要纪念事业之一,《在日华人白皮书》写作计划正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来纪念报纸本身,其意义可以解读为:

  
1、《在日华人白皮书》的写作,展现了《中文导报》的媒体实力,显示了《中文导报》编辑部这个集体在捕捉新闻、感受社会方面依然保持着不同寻常的敏锐性,在创意策划和采访写作方面依然具有令人称羡的执行力。媒体的生命力,源于从业员个人能力的发挥、组合、汇聚。《在日华人白皮书》正是《中文导报》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能力的发挥、集体思维的展现。

  
2、在资讯千奇百怪、新闻瞬息万变的今天,目的狂、方法盲已成为时代通病,眼前视野和短期行为更是不可避免的传染病。在这种流行世风和无形行规的裹胁下,正确认识媒体工作的价值和使命是难能可贵的,而建立中长期的报道计划更需要有突破眼前利益的勇气、拨开现象迷雾的胆识、培养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发挥持之以恒的毅力。《中文导报》在白皮书的采写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这方面的自觉,更为资讯世界提供了值得“上传”的、唯导报独有、唯日本华人独有的原创信息,颇感自豪。

  
3、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华人东渡日本超过20年。在日华人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结构由单一到复杂,社群形态出现跨越性扩展,社群规模呈现几何级膨胀。今天,第一代新华人已开始考虑老后归宿何去何从,而新一代留学生仍然关心升学、就职等现实问题;稳定型华人已把目光投注到买房、买车、医疗、保险,还有孩子教育上,而大批研修生仍然挣扎奋斗在社会的底边。面对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华人社会,华文媒体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日华人白皮书》的写作,显示了《中文导报》与华人社会共生共存的真心、记录时代和社会的雄心、为历史留影存像的热心, 还有把在日华人推向主流推向世界的野心。2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日华人社会也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中国需要了解在日华人,日本需要了解在日华人,在日华人更需要了解自己。《中文导报》凭自己的能力回应着时代和社会需求,尽管成果还是初浅的,但是我们不做谁做?

  
在此成书的《在日华人白皮书》,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不是四平八稳的专题论文,不是全景式的调查报告。《在日华人白皮书》是行进中的新闻报道的汇集,是新鲜的、生辣的,带有感性的体温、满载社会生活的瞬间印痕。《中文导报》撰写《在日华人白皮书》,强调了感受、现场、故事、记实,希望尽可能唤起在日华人的共鸣,希望为他们提供哪怕是最细微的生活借鉴。本书附录,提供了“在日华人十大新闻 ”(1999-2007),每年均由《中文导报》独力归纳撰写,不无参考价值。“在日华人十大新闻”连缀出华人社会发展演化的轨迹,印证着《中文导报》成长壮大的脚步,在两方面都值得敝帚自珍,立此存照。

  
中国人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对于一个媒体、一份报纸来说,这也是永远值得追求的高尚目标。《中文导报》由在日华人主办,得到华人社会养育,最直接感受华人社会发展的脚步,最真切把握华人社会跃动的脉搏。《中文导报》热情满怀,全力拥抱华人社会。尽管尚难立德,尚未立功,但《中文导报》愿意靠自己菲薄的力量,从立言做起,为华人社会留下历史记录和现实证词。如果一个社会、一个社群确实需要代言人,那么媒体就是当仁不让之选。《中文导报》的成长和发展,与在日华人社会休戚相关,《在日华人白皮书》就是《中文导报》倾力为华人社会立言而跨出的最新一步。

  
2008年2月于东京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08
    歪批《赤壁》 
    台北故宫 
    一休的汉诗 
    资本的狂骚 
    战争开始了?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欧洲杯惊艳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为华人社会立言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日本人的两重性 
    对子杂抄 
    渴望深呼吸 
    小说可以这样读 
    正是菖蒲盛开时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