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16
字体∶
从日本人频获诺奖再看中国人机会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6-10-09 21:18:39 阅读人次:744 回复数:0)

  

  
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首开纪录。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先生。消息传来,日本各界欢欣鼓舞,日本社会再添亮色。

  
自1949年汤川秀树博士获得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以来,日本人在67年里已经获得25个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平奖,除了经济学奖付阙以外,几乎涉及诺贝尔奖所有领域,不仅冠绝亚洲,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本次,大隅良典教授诺奖摘冠,也是相隔29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单独获奖,显示了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学科引领能力。在可以预测的时间段里,日本人的诺奖摘冠趋势依然会持续。

  
2000年以来,日本17年斩获17个诺贝尔奖,全部集中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其势头仅次于美国。毫无疑问,日本在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发现和创新备受认可。去年底,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历时12年合成的第113号元素被国际机构认定为“新元素”,并且获得了命名权。这是日本首次获得新元素命名权,也是亚洲首例。无论是摘取诺贝尔奖,还是新元素命名,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成果,日本还有更多在企业、研究所、大学实验室里诞生的成果构成了丰厚的基础性土壤,让人不能小觑。

  
日本人频繁获奖,对已患有诺贝尔焦虑症的中国人是一个刺激。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皇冠上的明珠。自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已有8位华裔科学家折桂——包括1976年丁肇中获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获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奖、1998年崔崎获物理学奖、2008年钱永健获化学奖、2009年高锟获物理学奖。2015年,中国大陆科学家屠呦呦获得生理学医学奖,为中国科学家摘取诺奖首开纪录。不过,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诺奖之路刚刚起步。尽管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两倍,但中国的经济社会水平依然落后日本20-30年,这或许也可以衡量中日在诺贝尔奖上的差距。

  
日本一贯追求“科技立国”。1980年提出“科技兴国”计划,1995年立法“科技兴国基本法”。2001年3月,日本出台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在诺贝尔奖百年庆典后,日本政府重申了这一目标,并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如今看来,日本政府的计划不是心血来潮的狂妄之言,而是有30、40年扎实的基础研究为基础,更有高昂的科研预算作为保证。

  
近几年,日本科研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远远超过了约占1%的防卫预算,居发达国家首位。在基础研究上,日本的成就引人注目。199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中微子有静止质量;2001年,日本科学家找到了宇宙中存在“宇称不守恒”现象的有力证据;日本克隆牛技术基本达到实用化水平;日本在纳米和新材料等领域位于世界前列,并参与了国际空间站和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国际合作科研计划。日本也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机械、环境、材料和能源技术等领域积极扩张,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国人渴望诺贝尔奖,首先需要了解诺贝尔奖。其一,诺贝尔奖是按照西方世界的价值和标准评选的奖项,获奖的前提是适应它;其次,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对未知领域进行全新探索、关注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这在自然科学奖项中尤其突出,堪称普世价值;其三,诺贝尔奖不是即时奖项,而是追认颁奖,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专业领域的获奖成果,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人类发展证明的。所以,经过岁月沉淀和时间考验的诺奖与新鲜出炉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时间差,滞后效应明显;其四,诺贝尔奖一年颁一次,获奖人数极其有限,必需在时间、地域、项目、人选上做出平衡与调整,僧多粥少,耐心是必须的,排队是肯定的。

  
由此,中国人对诺贝尔奖会释然许多。中国人一定有能力,也有机会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或许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后。眼前,中国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多做扎实的基础性研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那些足以改变自身并贡献世界的科研成果正在呈现,而培养诺贝尔奖的土壤也变得丰厚。但真正无愧于诺贝尔奖的人和事、研究和成果还在路上,需要耗费时日,等待瓜熟蒂落。

  
日本人摘取诺奖出现“井喷”,在亚洲一骑绝尘,但并非高枕无忧。日本的诺奖得主以高龄者居多,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完成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今天的获奖是对过去的努力和贡献给予肯定和追认。由于日本多年来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积累深厚,估计今后数年仍将不断有日本科学家获奖。另外,日本人诺奖获得者,早年大都有在美国留学和研究的经历,不仅习得了最前沿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方法,也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人脉。不过, 近年以来,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研究态势与过去不可同年而语了。

  
现在,日本人海外留学却出现萎缩,日本各研究机构和大学派往海外研修的研究人员,与2000年高峰时的7374人相比,减少了一半有余。日本人在世界主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新技术发明的专利登记都在减少,意味着研究的基盘在下沉;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得不到稳定的雇佣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年轻人更不愿去海外留学,等等,都可能成为隐患。由此,日本在二、三十年后是否仍能保持如此旺盛的获奖势头,让人难以乐观。

  
与之相比,中国连续六年成为美国大学校园中外籍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一趋势将继续扩大,持续多年。2014—2015学年,留美中国学生人数已达30万4040人,占美国全部国际学生的31.2%。从留美学生人数来看,依次为中国大陆、印度、韩国、台湾,日本名列第8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号的日本人,仅是中国的1/20、是韩国的1/6,韩国、中国等国家将在10年后建立起巨大的科学国际人脉,并从中产生领导者,日本可能被抛在后面。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科研实力赶超,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甚至更短时间里,正在快速扩大基础科研土壤和尖端人才宝库的中国人摘取诺贝尔奖是有机会的。

  
中文导报 第1115期 2016.10.13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6
    2016国际大变局深刻影响中日关系 
    华裔少年世青赛夺冠带来几多启示 
    朴槿惠一声叹息韩国政治一地鸡毛 
    中日不可错过重建互惠关系新契机 
    APEC应该成为RCEP和TPP的融通平台  
    特朗普总统值得美国和世界期待吗? 
    朴槿惠走不出韩国总统的政治魔咒 
    杜特尔特的反美亲日和华能够走多远 
    从诺奖看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从日本人频获诺奖再看中国人机会 
    中国欢度国庆日本开启喜迎模式 
    如何看待中日共同舆论调查结果 
    莲舫当选党首:拼颜值还是靠才华 
    911事件十五年以来的世界与中国 
    G20峰会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三国外长会议为缓和关系做铺垫 
    为里约奥运会喝彩相约东京再见  
    巴西里约打造自由快乐奥运典范 
    改变日本就从东京都知事选举开始 
    “独狼式”恐袭蔓延世界不容小觑 
    南海仲裁案证明和谈是唯一出路 
    执政党跨门槛日本修宪之门洞开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展中国外交雄心 
    英国公投脱欧给出的现代启示录 
    睿智儒雅正直:世间已无吴建民 
    为华裔二代唱响中文歌点赞喝彩  
    大和君走失拷问教育的边界何在  
    奥巴马首访广岛给出什么政治示范 
    不承认政治基础何以摘两岸成果 
    一个小人物之死何以引爆舆论场 
    日本的外交机会主义还能走多远 
    在日华人驰援熊本透露重要社会信息 
    举国为熊本守望 救灾让干扰走开 
    4.8新政终结海淘避税推动行业洗牌 
    安倍经济学临危履薄正在走向终结 
    民进党成立:日本政界再编揭新章 
    从朱镕基悼宫崎勇看中日互学之道 
    震灾5周年:灾后复兴任重道远 
    中国两会报告关注民生提振信心 
    从全球化高度认识鸿海收购夏普 
    朝鲜半岛战云下的中国应对之策 
    日本股汇双煞 安倍经济学危矣 
    春节走向世界展现新民俗新时尚 
    2016中国节尽显华人气魄和力量 
    动荡的中东迎来了合作发展的中国 
    台湾“三无大选”动了谁的奶酪 
    核武朝鲜是中国的挡箭牌还是负担 
    岁月有情逐梦想 星光引路照前程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