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15
字体∶
莫让屠呦呦获诺奖成为小概率事件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5-12-13 01:07:28 阅读人次:870 回复数:0)

  申文

  
12月10日,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奖,距离获奖消息的发布已近两个月。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年代,两个月的时间足以消化屠呦呦获奖为中国带来的“投石效应”,让荣耀、惊喜、争议、反思,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社会涟漪归于平静。但是屠呦呦亲赴斯德哥尔摩领奖,以及她在诺贝尔之旅中受到的巨大尊敬、发表的真情演说,还是激起了第二轮社会反响,经久不息。

  
本次,屠呦呦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共同获得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85岁的屠呦呦因“对抗疟疾创新疗法方面的发现”,成为中国第一位医学诺奖获奖者。诺奖委员会赞颂他们的发现代表了一种医学范例的转变,带来了革命性的治疗方式,对于全球影响以及全人类获益是不可估量的。

  
与诺贝尔委员会的交口称赞相比,中国国内对于“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屠呦呦的获奖缺乏心理准备,同时存在较大争议。饶毅教授在四年前曾撰文指出:“中国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于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本次屠呦呦在获奖演讲中形容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她明确指出“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就表达了这层意思。

  
正如饶毅教授较早指出,研究青蒿素和“523任务”历史,有助于了解中国大科学计划、大协作的优点和缺点。屠呦呦和张亭栋不是完人,也没有人是。他们的工作都有前人的基础、以及合作者的贡献。他们有才能,但并非才华出众,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工作上,认真做好工作,做出了重要发现。他们的性格也非人人要学习的榜样,但他们的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也可以通过争论将我们带近真理。

  
屠呦呦作为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摘取了人类科学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可喜可贺。不过就目前来看,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科研体系、项目规划、经费投入、科研团队而言,屠呦呦获奖首开纪录,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尚难以复制。近年来,莫言获得文学奖、屠呦呦获得医学奖,为解开中国人的百年诺贝尔情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今后,屠呦呦获奖能否成为中国人冲击诺奖的新契机,屠呦呦获奖如何方能避免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小概率事件,甚至是绝唱,需要有天时的顺应、地利的配套、人和的努力。在这方面,近邻日本自2000年以后十余年内崛起为诺奖大国,其提出的“诺贝尔战略”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2000年,日本政府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50年内产生50名左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短短15年,日本已经贡献了16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仅次于美国,显示了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日本人囊括了亚洲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成为全能冠军。

  
近年来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奖,让日本的“诺贝尔奖战略”成为关注焦点。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1996年,尾身幸次(时任自民党科技部会会长)领导跨党派议员,推动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对科技发展的责任,保证在经济困难条件下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带动了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2007年,政府推出 “世界顶尖研究基地计划”。文部科学省在基础研究优势领域选定6家研究机构,实施为期十年的稳定支持,每年每家提供13亿日元,代表了日本的最高水平。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专家遴选了50个有可能在未来50年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团队及领军科学家,投入2000亿日元。此外,“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还提出日本应该拥有更多对海外人才有吸引力的研究据点,使日本成为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人才聚集地。

  
虽然,诺贝尔奖并非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硬实力,但是其标志性意义和巨大的软实力是不可否认的。日本的“诺贝尔战略”对中国具有刺激效应,也有参照意义。目前从留美学生人数来看,中国大陆一骑绝尘,其后依次为印度、韩国、台湾,日本仅名列第8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日本理化研究所前理事长野依良治说:在美国取得博士号的日本人是中国的1/20、是韩国的1/6,韩国、中国等国家将在10年后建立巨大的科学国际人脉,并从中产生领导者,日本或将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以屠呦呦获奖为开端,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正在迅速扩大科研土壤、充实人才宝库的中国科学界会更有机会摘取诺贝尔奖,彻底改变中国人获奖仅是小概率事件的窘境。

  
中文导报 第1075期 2015.12.17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5
    重建中日关系新常态道路阻且长 
    莫让屠呦呦获诺奖成为小概率事件 
    中国人“爆买”日本为何方兴未艾? 
    面对反恐新型战争 大国博弈风云急 
    打击极端恐怖势力成全球当务之急 
    巴黎恐袭事件或成欧洲文明的挽歌 
    “习马会 ”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 
    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为时未晚 
    习近平访日欣赏东京樱花还有多远? 
    TPP协议从外部倒逼中国提升改革 
    地球人为何无法阻止中国客“爆买”日本 
    习近平推动中美绕开修昔底德陷阱 
    新安保法案不是中日过不去的坎 
    安倍无投票连任自民党总裁的光与影 
    胜利日大阅兵留下怎样的历史回响 
    安倍错失改善中日关系历史良机 
    天津港大爆炸打响新安全战争 
    纪念战后70周年:民间展示话语权 
    奥运会扎堆东亚有利地区和平保障 
    中日关系必须走出龃龉前行小格局 
    安倍政权何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中国股市为何“疯牛病”屡犯不绝 
    纪念战后70周年:必须以人类的名义 
    亚投行倒逼国际金融体系走向改革 
    民主政改是一条渐进而漫长的路 
    抗击MERS疫情:全球一盘棋 
    中国消费大潮冲击日本惊涛拍案 
    市场彻底疯了!我们怎么办? 
    习近平为中日回归友好合作定基调 
    莫迪访华:龙象之争转向龙象共舞? 
    走过战后70年:世界依旧经纬分明 
    中日领导人会谈提供了顶层示范 
    中美比拼大战略日本面临新选择  
    中日韩走在恢复关系的大路上 
    亚投行志存高远 好戏才刚刚开始 
    李光耀盖棺有定论新加坡面临新考验 
    中日韩外长会谈:东亚事情自己做主 
    英国倒戈亚投行或引发骨牌效应 
    两会彰显习式治国理念和政治特色 
    战后70周年首相谈话雾里看花 
    日本启动春节商战共享观光红利 
    新节奏新风尚:华人迎春连接中日 
    亲身了解感受一个等身大的日本 
    今天,我们都是后藤健二 
    中日积累明朗话题有助改善关系 
    如何看待日本史上最高财政预算案 
    战后70周年:日本的选择成焦点 
    马蹄声碎辞旧岁 金羊开道迎新年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