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14
字体∶
中文导报千期纪念:春华秋实风物常在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4-05-26 12:56:45 阅读人次:960 回复数:0)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年,邓小平南巡,华人东渡,《中文导报》在日创刊。

  
2014年,在一个平凡年月的平凡日子里,日本代表性的华文周报《中文导报》迎来了发行1000期的纪念时刻。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回想《中文导报》的创刊,感应到时代脉搏,开启了旅日华人先声。20多年来,许多新生的社会萌芽成长为茁壮大树,一个弱小的社群在异文化的环境里开耕出属于自己的家园。对于蓬勃发展的日本华人社会来说,《中文导报》是当仁不让的亲历者、见证人,是这场历史拓荒运动的记录者,更是华人社会创造工程的参与者。如今,发行1000期的《中文导报》不事张扬,惟愿把激荡留给时代,把业绩留给社会,把褒贬留给历史,把平静留给自己。

  
《中文导报》走过了1000期的风雨路,由草创期的简易情报载体发展为及时准确地传递生活信息、传播世界大事、传达华人心声,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华语媒体,其间汇聚了数代媒体人的智慧和精力,积累了众多导报从业者的心血和努力。多年来,《中文导报》秉持“中文常在我心中”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打破坚冰,在异文化的沙漠里辟出了绿洲,也为日本的华文媒体史建立了坐标。

  
自创刊以来,《中文导报》荜路蓝缕,风雨兼程,从不间断地连续出版1000期,即使在311东日本大震灾最严峻困难的时刻,《中文导报》也没有停刊过一周,而是选择了携手华人、守望日本——这份难能可贵的巨大坚持所包含的社会承诺和媒体责任,让《中文导报》与在日华人相濡以沫,建立起了不倒的信誉和难以割舍的联系。千期《中文导报》扎根华社不弃不离,紧紧围绕着华人社会、中日关系、中日交流三大支柱,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生活观念的承载体、文化价值的风向标,也是国际化共生社会的可贵标志。

  
20多年时光匆匆似流水,1000期报纸层层叠叠堆成山。今昔比照,时代发生了变化,读者发生了更迭,《中文导报》也处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进程中。《中文导报》创刊至今,作为接受主体的华人读者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初来乍到日本处于信息饥渴时期——安居乐业后的倾吐和述说使被写体转化为写体——接踵而来的信息化社会更为自我表达提供了超越报纸的多元化平台和载体。今天,在网络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四起的时代,社会是否还需要报纸,或者说《中文导报》何以成为一份依然被需要的报纸,正是1000期所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今报纸所面临的局面正如巴菲特所言,世界已经改变了。股票市场行情、全国性赛事等信息,在报纸出版前就已经变成了旧闻。互联网提供了更丰富的招聘和招租信息,而电视则用政治和国内外新闻对观众进行轮番轰炸。在一个个兴趣领域,报纸失去了首要信息来源的地位。受众减少后,广告也跟着减少了,比如,曾作为报纸重要收入来源的招聘类广告,在过去12年来已经下降了90%。

  
然而,报纸仍在本地新闻中占据统治地位,一份恪尽职守的本地报纸是重要的。在任何对社区有足够认同感的地方,一份能够满足社群特殊信息需求的报纸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是:报纸如果能给有归属感的社区和社群提供详尽可靠的信息,再配合上合理的网络发展战略,那么,报纸仍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而削减新闻内容或者减少出版频率未必可行,因为“轻薄”的报道必然会导致更“轻薄”的读者群——无疑,这就是《中文导报》继续扎根华人社会的理由,也成为跨越千期的动力。

  
确实,以报纸为主的平面媒体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二是注意力资源的严重流失(包括报人的注意力和读者的注意力)。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意指媒介本身的形式或比它承载的内容更重要。新技术层出不巧,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也颠覆着媒体的经营格局。当今平面媒体的转型,成功与否在于如何利用新技术。《中文导报》希望通过这些年在新技术领域的试水和冲浪,为自我转型摸索出道路。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中文导报》将在强化办报注意力和吸引读者注意力两方面下功夫。“报纸”Newspaper的核心是“报”News,而不是“纸”Paper。如今,社会进入到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时代,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中文导报》将坚持做“报”,坚持走原创之路,坚持走互动之路,坚持为在日华人提供喜闻乐见、值得信赖的信息服务,坚持在创造和分享之间达成新的平衡。《中文导报》走过千期,正在回归原点重温报纸为谁而办的根本问题,也为传统纸媒面向未来的逐渐转型做好准备。也许,厚报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未来报业将在“控制成本、顺价发行、发展新媒体”方面挖深掘进。当报纸习惯了把受众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新的可能由此开始。

  
20年风云变幻、人事鞅掌,对于报纸来说,“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任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一路走来,《中文导报》从不标榜行高于人的先天潜质,只会默默地经年累月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中文导报》躬逢这个新奇、骚动,充满着不安和变化的年代,有幸与在日华人相互选择结伴同行,走过了千期岁月,积累下一份难得的缘。因为有了华人的关心、爱护、扶持,《中文导报》愿意在异文化里执着地走下去,投掷心血,获得理解,继续地书写在日华语文化的成长史。

  
《中文导报》走过千期,春华秋实,风物常在。春风起舞,希望飞飏,情意无价,理解万岁。

  
中文导报 第1000期 2014.5.2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4
    2014中日关系摸索重建“新常态” 
    安倍长期政权或展露政治灵活性 
    日本大选:安倍自民党一石三鸟 
    国民党惨败让台湾面临新变局 
    高仓健的硬汉形象依然是男性标杆 
    安倍提前选举只为收割政治红利 
    APEC成为改善中日关系重要契机 
    日银再放水:背水之阵还是饮鸩止渴 
    中国外交深耕欧洲具战略眼光 
    诺贝尔奖的中国机遇在哪里 
    勿忘友好纪念日中日需要正能量 
    中日首脑会谈聚众望期待有所归 
    阿里巴巴的成功究竟是谁的胜利 
    期待朝日继续点亮自由派言论火种 
    细解安倍改造内阁的五个数字依据 
    民间交往用脚投票破解中日僵持 
    与极端主义斗争是全世界的责任 
    安倍须以行动为首脑会谈开启大门 
    中国“打虎记”最终指向依法治国 
    安倍邯郸学步:竞逐影响力何时休 
    金砖银行为打破战后金融秩序扬帆 
    让价值判断成为文化理解的基本取向 
    中韩蜜月重塑东北亚区域格局 
    中日关系需要走出“失去的十年” 
    重新检证“河野谈话”能改变什么? 
    巴西世界杯:热闹不只是他们的 
    胜又拓哉杀人案暴外国人政策盲点 
    亚太安全形势正走到十字路口 
    中文导报千期纪念:春华秋实风物常在 
    日本自我解套甘当新冷战急先锋 
    中国走进非洲50年:打造合作升级版 
    全世界都看懂了奥巴马外交困局 
    “岁月号”沉船灾难暴露现代化短板 
    三大共同体勾勒亚洲发展路线图 
    从佐村河内到小保方:一伪万事休 
    欧洲成中国远交近攻最重要选项 
    中国外交重获关键第三方从容地位 
    两会促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珍惜你的眼泪那是生者的飨宴 
    昆明暴力恐怖袭击引起人神共愤 
    “安倍经济学”响起了警钟 
    张王会开启两岸“府议”先导 
    把体育还给冬奥会让政治走开 
    从食品恐怖主义看日本安全崩溃 
    海外华人成推动春节国际化主力 
    让反腐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 
    中国的目标不在身边在远方 
    今天的风不在昨天的方向上吹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