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09
字体∶
诺贝尔奖离中国人又近一步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9-10-12 20:26:36 阅读人次:1424 回复数:0)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以及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高锟提出的光纤通讯理论,在过去40年里引发了人类通信技术的革命,他为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今年将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金山,1949年随家人迁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就读,分别于1957年和1965年获得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高锟长年在英国学习工作,入籍后成为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的学术成就表现在1966年发表论文,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取代铜导线用于长距离通讯——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高锟的教育成就显示在1987年至1996年期间,他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进一步完善并提升了中大的学术结构和教学结构。高锟荣膺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名至实归,不仅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也让“诺奖情结”深重的中国人觉得诺贝尔奖离我们更近了。

  
中国刚刚举行了建国60周年庆典。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实力都在加强、水准都在上升,在科技领域也越来越充满自信。杨振宁教授认为:本次高锟获奖,显示诺贝尔奖评审团开始重视应用科学研究。如此,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今后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皇冠上的明珠。虽然诺贝尔奖的评选是事后追认、作用是锦上添花,但中国迄今没有一位本土人士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还是令人遗憾。自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至今已有8位华裔科学家折桂——包括1976年丁肇中获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获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奖、1998年崔崎获物理学奖、2008年钱永健获化学奖、2009年高锟获物理学奖。

  
高锟是拥有香港教育背景,又回馈香港社会发展的华人科学家,可以说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中国最近的一位获奖者。高锟获奖,给香港,给中国,也给全球华人社会带来了惊喜和荣耀,也传递了信心和勇气。历年来,有关“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的疑问不绝如缕,对此不妨从外在环境的变迁和内在心态的调整两方面着眼,或许可以得出令人释然的结论。

  
诺贝尔奖不是即时性的奖项,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专业方面的获奖成果,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证明的。所以,诺奖的追认性质与研究成果之间的时间差在扩大,滞后效应明显。迄今,中国大陆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反映了三、四十年前中国的水平。今天,中国的经济在发展,客观环境在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环境、体制获得突出改善,中国的科学和教育水平在与世界接轨,这都为中国人挑战诺贝尔奖创造更多机会。今天的努力将在十年、二十年后获得认可,得到褒奖——当然,这绝非最终目的。

  
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 中国人的眼界高了,心胸宽了,对诺贝尔奖也持以更加理性的平常心来看待。中国当然需要诺贝尔奖的肯定,但一个诺贝尔奖却不是全部,不可能包括一切。多年来,中国人的心态得到锻炼和调整,更清楚认识到诺贝尔奖不是有心栽花的目标,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抬头仰望星空,望眼欲穿,诺贝尔奖离我们很遥远;低首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诺贝尔奖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近。高锟教授喜获诺奖,让世人看到诺贝尔奖离中国人近了。

  
中文导报778期 2009。10。15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09
    全球减排为何知易行难  
    关注年末中国外交三人行 
    削减留学生事业预算应该缓行  
    中国式减排探索发展新路 
    林同春留下战后世代精神遗产  
    奥巴马东亚行与中美日未来  
    从中日并购再论日本价值  
    华商向上提升汇聚成长动力 
    打造华人高尚社交新平台 
    为世界提供日本式向往  
    诺贝尔奖离中国人又近一步  
    让北京时间和中国步伐成为世界尺度  
    新中国60年的复兴与承担  
    重新认识日本的价值  
    期待民主党治国理想改变日本 
    日本大选:历史转换的瞬间 
    救灾政治学笼罩台湾风灾  
    华人在选举中提升参政意识  
    华人将大幅受益于民生选举 
    中日沟通就在一问一答之间 
    日本选民面对烂与更烂的选择 
    中国人在日重要性与日俱增 
    面对生活压力警惕悲剧爆发 
    中国因素为日企脱困输入信心 
    从Chaiwan概念看两岸统合前景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进退维谷  
    中日刑事共助开启新声 
    让援助灾区成为可持续行动 
    卢武铉之死与陈水扁的生 
    从环保点数感受绿色经济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活力中国:从阅兵式到汽车展 
    东京申奥的开放性时代意义 
    绚烂樱花盛开又一年 
    日本草木皆兵背后的深意 
    期待中国在G20峰会有所作为 
    危机之下何以保民解忧纾困 
    日本二次开国寄望中国  
    中国成世界经济大国新契机 
    80后中国留学生开始发威 
    为外国人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 
    主流关注华人的时代来临了 
    在危机中活出自己最美  
    从给付金看外国人的权利与义务 
    挑战海外华文教育的极限  
    春节:重拾记忆感受现实  
    新年筑地市场风波启示 
    2009点燃心中的长明灯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