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09
字体∶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9-06-01 20:10:40 阅读人次:1389 回复数:0)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迎来一周年。

  
虽然,重温摄自地震现场的照片和镜头,重读发自地震前线的报道和纪实,依然是那样具有冲击性的震憾力,催人泪下,敲打心灵,但震后一年了,生活仍在继续,世界仍在发展,新的震憾性变化仍在高频率地发生,大有掩盖四川大地震灾难性记忆的趋势。所以,大地震一周年来得非常及时,纪念大地震一周年显得非常必要,因为有一个时刻让人永远记忆犹新、有一种关爱必将持续到天长地久。

  
四川大地震发生一年,世界又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让人眼花了乱,应接不暇。举其大且要者: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国沉浸于世纪性的光荣和梦想,数月前的悲天悯人为之一扫,欢庆与自豪成为社会主旋律;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重创全球经济,各国自顾不暇,中国忙于“保八”;源发于北美的新型流感瞬间流布世界,各国严阵以待,全球陷入比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更大的恐慌——这些新的弥漫性话题逐渐掩盖了四川大地震的震憾级数,可能使之退化为一个局部性事件,退居成一种过去式。但是事实上,国家的荣耀、民族的自豪、投资的输赢、个人的得失,甚至于似是而非的瘟疫大流行的恐惧性预感,都不足于同死难十万人的巨大的灾难性既成事实相提并论。所有的精神性感受都会过去,而四川大地震却已铸筑成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一块永恒的墓碑。

  
地震发生一年了,但艰苦繁难的赈灾行动并没有过去。由“救援-安置-疗伤-恢复—振兴”等一系列行为构成的完整的赈灾过程,仍然处于漫长的现在进行式中。对很多远离震灾的人来说,废墟的清理需要时间,而记忆的平整却要快得多。仅此,地震一周年就有了值得纪念的充足理由。纪念地震一周年,是为了消除逐渐生成的历史屏蔽,让昨日的影像在今天变得更加鲜明;是为了重新启动记忆程序,记爱的奉献更加源远流长。

  
所以,在清明节前后,在震后第一个母亲节,在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又有那么多人重新回到灾区,去凭吊死难者的亡灵、去输送爱心和关怀、去检验捐赠的成果,甚至去完成自我人格的救赎。当然,还有更大多数的人无以赶赴现场,无从援助钱款和实物,只能以一颗善良的心,从遥远的地方向灾区人民表达精神声援,为灾区人民默默祈祷祝福。

  
无疑,四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灾难刺激政府,使它作出了快速而有效的反应。那么在政府以外的广大民间,在群体之外的众多个体,从这场大震灾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这正是地震一周年时需要总结的课题。有人把四川地震中那些大规模的血淋淋的死亡影像比喻为“精神原子弹”,在中国民众中引发了罕见的“情感大爆炸”。这场爆炸,“唤醒了沉睡的社会良知,引起了震惊、悲悯、同情、善性、博爱的连锁精神反应”。纪念地震一周年,某种程度上正可检验这种精神反应,究竟是临时性的应急情感,还是一种可持续的道德力量和普世之爱。大到民族的本性,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元素,都可以借地震纪念一周年之际,获得自我反思和认证。

  
面对大灾大难,人性的觉醒、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大灾之后更需要接受检验的应该是,国家的应变机制是否获得改善、政府的防灾体制是否趋于完备、各种行业和领域的救援对策是否由零起步开始建立,还有巨额善款的管理和运用是否充分体现出透明性和诚信感——这一切都是为了面对下一次不期而至的灾难,我们能够不再一片空白、行无所据,不再措手不及、空掷血肉之躯。

  
四川大地震一周年,今年是第一个纪念日。这样的纪念日能够持续多久,标志着民族的记忆有多深。纪念需要仪式,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只有让灾难记忆留存为历史记忆,再转化为文化记忆,才能在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进程中烙下永恒不灭的印迹。

  
中文导报758期 2009。5。14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09
    全球减排为何知易行难  
    关注年末中国外交三人行 
    削减留学生事业预算应该缓行  
    中国式减排探索发展新路 
    林同春留下战后世代精神遗产  
    奥巴马东亚行与中美日未来  
    从中日并购再论日本价值  
    华商向上提升汇聚成长动力 
    打造华人高尚社交新平台 
    为世界提供日本式向往  
    诺贝尔奖离中国人又近一步  
    让北京时间和中国步伐成为世界尺度  
    新中国60年的复兴与承担  
    重新认识日本的价值  
    期待民主党治国理想改变日本 
    日本大选:历史转换的瞬间 
    救灾政治学笼罩台湾风灾  
    华人在选举中提升参政意识  
    华人将大幅受益于民生选举 
    中日沟通就在一问一答之间 
    日本选民面对烂与更烂的选择 
    中国人在日重要性与日俱增 
    面对生活压力警惕悲剧爆发 
    中国因素为日企脱困输入信心 
    从Chaiwan概念看两岸统合前景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进退维谷  
    中日刑事共助开启新声 
    让援助灾区成为可持续行动 
    卢武铉之死与陈水扁的生 
    从环保点数感受绿色经济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活力中国:从阅兵式到汽车展 
    东京申奥的开放性时代意义 
    绚烂樱花盛开又一年 
    日本草木皆兵背后的深意 
    期待中国在G20峰会有所作为 
    危机之下何以保民解忧纾困 
    日本二次开国寄望中国  
    中国成世界经济大国新契机 
    80后中国留学生开始发威 
    为外国人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 
    主流关注华人的时代来临了 
    在危机中活出自己最美  
    从给付金看外国人的权利与义务 
    挑战海外华文教育的极限  
    春节:重拾记忆感受现实  
    新年筑地市场风波启示 
    2009点燃心中的长明灯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