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17
字体∶
大
中
小
不能让江歌血案沦为当代罗生门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7-12-17 23:28:20 阅读人次:689 回复数:0)
江歌血案发生一年多,东京地方裁判所于今年12月11日-18日举行了法庭审理,检方求刑20年,法庭将给出一审判决。无论结果如何,江歌血案在中国引发的心理冲击、舆论关注、社会影响、道德反思已经远远超越了法律范畴,为近年罕见,堪称“在日华人第一案”。
2016年11月3日,在日留学生江歌遭闺蜜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残忍杀害。一年多来,江歌母亲江秋莲为了究明真相,替女儿讨回公道,坚持不懈地追责陈世峰和刘鑫,并发动了“万人签名”的请愿活动,表现出一位母亲的坚韧与决绝。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媒体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从主流媒体到网络自媒体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争当道德审判的主角。
江歌血案持续发酵,其高潮是东京地裁为期一周的公开庭审,万众瞩目。数日庭审,判决在即,但案件关涉的几大焦点仍然悬疑:陈世峰杀人用的刀子是自带还是刘鑫递给江歌的?杀人后的刀刃丢在哪里?陈世峰是去找江歌还是找刘鑫?江歌被挡在门外有没有按门铃?江歌遇害的过程和细节究竟怎样?刘鑫有没有目击到案发过程?刘鑫怀孕了吗?等等。
在法庭上,陈世峰的供词和刘鑫的证言反复无常、真假莫辨,犹如一个现实版的罗生门,在大庭广众之下活脱脱地表演了自我脱罪和推卸责任的精彩戏码。无论是陈世峰的忏悔还是刘鑫的忧郁,都让人看到了何谓“人生如戏,都是演技”。与永远无法开口说话、已经付出了生命的江歌相比,他们说出真相有那么难吗?
由于被害人江歌已死、现场缺乏目击证人、行凶的关键物证不知所终,这一切使得有关案件的举证和叙述可能沦为现实版的罗生门,真相扑朔迷离。在日本,罗生门的故事家喻户晓。1915年,芥川龙之介发表了短篇小说《罗生门》;1950年,黑泽明拍摄了电影《罗生门》,均以王朝末期荒凉的首都为舞台,描写了个人为了生存而行恶的利己主义。
《罗生门》的故事告诉世人:在利己主义的思维定势中,不论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目的和愿望的踏脚石。进而,利己者为了自尊和自保,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罗生门描述了由善变恶的过程,显示了世人的价值观在利己主义面前变得脆弱。
江歌血案的关键涉案人陈世峰和刘鑫,已被国内舆论定义为新一代“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典型。民众纷纷指责陈世峰,对无情的杀人犯表达了零容忍;世人也谴责刘鑫,因为她的懦弱突破了道德底线。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肯定了世间的道德谴责是对社会应有之善的反向保护;中央电视台评论也指出,作为受益者,劉鑫及家人“极大地违背了人之常情与公序良俗,击穿了文明的底线”;新华网更在标题中明言“人性的丑陋”令人发指。
江歌血案在中国社会和华人世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数以亿计的点击、留言、评论对这起人间悲剧背后的利己主义表达了鄙视和谴责,也显示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世价值立场。目前,江歌血案面临着真相还原、道义谴责、案件问责三大焦点。不能让江歌血案沦为当代罗生门,将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
为期一周的法庭审理,让当事各方回答了公开质询、陈诉了事件过程,也让检方、辩方、法医等表达了意见。尽管相关的“事实”不无矛盾抵触,各种“细节”尚不能无缝拼接出案件的全貌,但法庭公开审理的作用正在显现,“各说各话、真相莫名”式的罗生门绝不会成为案件的结果,公众期待的真相还原为时不远了。
在法庭审理的基础上,东京地裁会根据日本的法律宣判。法律以事实为依据,法庭以理性为衡量,将做出符合法律惯例的判决。无论判决结果是否符合江歌母亲的心理预期,是否能安抚中国社会的激愤情绪,都是对案件问责给出的答案。陈世峰无论多么巧言令色,辩方无论多会打擦边球,都无法改变行凶杀人的事实,他必须为此遭受惩罚。
如果说在法律层面上,不让事件成为一地鸡毛式的当代罗生门,是法院应有的责任,那么不让事件沦为恶劣的社会示范,更多借助媒体发挥作用。法庭判案需要事实和证据,需要冷静和理性,而公众的愤怒与呐喊表达了社会情绪和人心走向,同样不可漠视。沸腾的民意固然不能影响,更不能干涉法律,但社会情绪也有表达的自由,难缄其口。媒体和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情绪的释放窗口,当然也具有匡正纠偏、传递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人性是复杂而微妙的,但善恶总是经纬分明,即便基于常识也能一目了然。不能让江歌血案沦为当代罗生门,最终的目的就是对凶手绳之以法,使其无所逃遁,同时为社会守护善良,为世间传递良知,以此来告慰江歌的在天之灵,告慰一个年轻的生命。
中文导报 第1171期 2017.12.21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7
中日关系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能让江歌血案沦为当代罗生门
日欧自贸区实现全球战略出口何在?
白牌车风波戳中共享经济法律软肋
幼儿园虐童事件暴露中国三大迷思
请尊重江秋莲作为母亲的权利和初衷
APEC“习安会”揭中日关系新开端
特朗普亚洲行是新亚太战略试金石
自民党胜选:日本将在改宪路上狂奔
2017中国节:在日体验中国的最大庆典
美国禁枪难是全球废核难的现实隐喻
安倍VS小池:是否碰到神一样的对手
找一个理由举杯,为真正闪光的日子
To be or not to be:朝鲜核导危机陷困境
普京向日韩首脑赠送刀剑有何来头
为日本足球连续6届晋级世界杯点赞
中日复交45周年:官民并举互释善意
中美经贸回避双输是大国相处底线
安倍改组内阁力争最后延命机会
莲舫辞职摸到了女性政治家天花板
财富世界500强映照中国经济变迁
安倍政权能否脱离警戒水位存疑
日欧EPA抱团取暖对抗保护主义逆流
回归20年:东方之珠更加璀璨光华
相聚水立方唱响中华情共圆冬奥梦
日本共谋罪闯关加速监视型社会步伐
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出现新一波高潮
杨洁篪访日背后的中日关系新机遇
安倍在G7峰会猛刷存在感为了啥
二阶俊博传书送信:中日相向而行
一带一路友邻富邻催生国际大家庭
中国航空大飞机梦实现关键性跨越
日本决心小丫扛大旗何以引领TPP?
体坛女神退役潮 长江后浪推前浪
“习特会”气氛融洽成果超出预期
全球关注习特会跨出趋利避险第一步
央视315打脸日本食品成了抛砖引玉
朴槿惠遭弹劾罢免案无关萨德入韩
观察中国两会议题先从数字入手
日本第一党成恶性民粹的现实镜像
暗杀金正男再掀政治恐怖主义恶浪
安特首会:高尔夫外交打出新高度
马蒂斯首访韩日透露了什么信息?
欢度春节期盼中日关系春暖花开
特朗普时代的中日对应和自处之道
深信民主和人民的奥巴马时代落幕
防雾治霾:解决人祸还需法治
岁月颠覆旧乾坤 金鸡报晓新世界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