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回眸 >> 2019
字体∶
AI转型时代的华媒自处之道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25-08-31 23:45:57 阅读人次:3 回复数:0)

  各位领导、专家、华媒同仁,大家好:

  
我是日本《中文导报》的杨文凯,有幸参加本届华媒论坛的圆桌谈论会,围绕着生成型人工智能的AI技术与华文媒体转型等话题,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并参与交流讨论,备感荣幸,期待有所收获。

  
关于《中文导报》

  
1992年9月,《中文导报》在日本创刊,此后屡屡开创在日华文媒体的先河。《中文导报》率先在日发行华文周报,也最早改版为彩色对开大报。近年来,《中文导报》积极拥抱新媒体,除了新闻网站外,还运营着微信公众号、头条号、脸书、推特、Youtube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热门文章频出,增加了传播力,促近了中日交流和理解。

  
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华文媒体,《中文导报》的报道重点有三根支柱:华人社会、中日关系、中日交流。《中文导报》是蓬勃发展的日本华人社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更是在日华人历史的记录者与推动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中文导报》不忘初心,坚持产出原创内容,紧密结合华人社会,推进中日民间交流。

  
AI人工智能与日本媒体

  
当前,技术创新推动媒体融合,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数字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智能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对于媒体行业,特别是平面媒体等带来冲击不言而喻。日本的媒体和报业,也在面对挑战,寻找出路。

  
目前,当人们在智能手机上搜索时,在多个平台上如Google、MSN等,“人工智能摘要”总是首先映入眼帘,人们不用去新闻网站就能了解相关内容。越来越多的人正以这种方式使用人工智能,人们不仅依靠人工智能解决日常问题,还用它来获取新闻,分析时事。我们生活在“信息过载社会”,信息量爆炸式增长,超过了人类的处理能力。人们试图节省资源,使用“AI 摘要”可以避免消耗认知资源,实现经济高效的阅读并获取信息。

  
不过,该技术的本质是将生成式AI与在线搜索连接起来,通过生成式AI从各种来源提取信息,组合起来提供答案。其中,自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AI公司未经许可即擅自使用新闻媒体的文章和资料;另外,AI存在“幻觉”,即AI会误解或误读,从而生成虚假信息,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准确性的问题。

  
由于AI的超强抓取能力和综合能力,日本的媒体专家提问,媒体会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分包工厂”吗?媒体人的工作就是为AI需要的原料池做投喂吗?传媒的未来在哪里?也有日媒提出假设,如果报纸和其他提供相对可靠信息的媒体联合起来,彻底封锁人工智能,那么缺乏源头活水的AI的学习能力和可靠性就会下降。可见,守住真实性和可靠性底线的新闻机构依然值得信赖,拥有存在的价值。

  
2024年7月17日,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新闻协会发表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未经授权使用新闻内容的声明”。声明表示:协会曾多次敦促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商,在将新闻内容用于训练目的之前需要获得许可。然而,这种情况丝毫未见改善,相关服务仍在不断扩展。利用人工智能结合网络搜索生成答案的服务,大多未经许可将新闻内容作为信息来源,经常显示与原文相似的答案,这可能构成侵犯版权的行为。

  
为此,日本新闻协会指出:1. 基于搜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可能侵犯版权;2. 对应时代的发展,著作权法需要进行根本性的修正;3. AI不应提供制造虚假信息的低质量服务。4. 基于新闻搜索的生成人工智能服务的肆意横行,正在引发公平竞争方面的担忧——在著作权意识浓厚的日本,新闻协会的声明非常具有日本特色,尽管相关声明挡不住AI发展的大趋势,但新闻协会和日本的报业还是在为争取行业的生存空间而努力。

  
今年8月7日,日本《读卖新闻》在东京地方法院起诉了美国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索赔21亿6800万日元。诉状称,该公司从今年2月-6月,未经许可而从读卖新闻网站上扒取了11万多篇文章,通过复制剪贴、生成归纳后,发送给用户。报社多年的努力和积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果,被AI以“搭便车”的方式利用了。《读卖新闻》的经历,也让很多坚持出品原创新闻的媒体感同身受。法律将做出怎样的判决,让人拭目以待,也会对今后AI与媒体的关系发生示范效应。

  
《中文导报》的尝试

  
《中文导报》在日创刊发行33年,坚持新闻立场,守望华人社会,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依然是一叶扁舟。《中文导报》希望能追随时代步伐,但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能力有限,没有做出太多可圈可点的业绩。在学习利用AI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仅限于一些基础层面的使用。

  
比如,通过使用几个大平台的AI工具,进行采访数据的分析、示意图片的制作、新闻信息的翻译、文章原告的校对、对读者用户的回答等,有时也利用AI做一些调查性新闻的数据挖掘等。在这个过程中,AI并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信任,记者、编辑和审稿人经常对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确认,并根据事实和需要加以纠正。我们认为,这个人工投入的步骤是不能省略的。

  
当前,以报纸出版为主的平面媒体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二是注意力资源的严重流失(包括报人的注意力和读者的注意力);三是踏进了“每个拥有电脑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记者,每个拥有手机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摄影师”的时代——这不是趋势而是现实。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中文导报》同样面临选择,但首先会选择做好一份名副其实的报纸,我们需要记者和编辑,我们胸怀职业标准,我们坚守媒体使命,我们遵循新闻伦理和社会道德——即使在AI时代,这也是报纸的底线。

  
海外华媒的困惑

  
《中文导报》在时代洪流中,伴随着华人社会的成长,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们和众多海外华媒一样,也遇到了回避不了的压力和困惑,包括:技术的瓶颈、资金的压力、人才的不足。

  
1、技术的瓶颈。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颠覆着媒体的经营格局,正在对媒体生态进行根本性的重组整合。海外华文媒体大多船小人少,不具备追踪技术前沿,使用或玩转最新技术的能力。我们对于国内各地媒体机构纷纷成立融媒体中心表示羡慕,同时也希望得到新技术的培训,在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方面得到指导。希望中新社有所作为,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在线课程、现地授课等多种方式,为海外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培养既懂新闻理念和规则,又熟悉技术和工具操作的实用人才。

  
2、资金的压力。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新闻机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新闻产品,吸引阅读和视听,实现付费消费如购买报刊或有料视听等,或免费提供内容,通过引流获得广告收入,用于支持新的报道活动——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态闭环。然而,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行业的良性循环,特别是AI的强势侵入,导致“零点击搜索”的结果,正在瓦解并颠覆媒体的收入渠道。由于媒体从主业的新闻产品上得不到应有的收入,很多媒体机构为了生存而开展副业,甚至喧宾夺主。资金压力导致媒体生态日益恶化,其后果堪忧。

  
3、人才的不足。媒体行业的发展已从多媒体进入到融媒体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技术瓶颈和资金压力,使得媒体行业不再具有吸引力,国内的媒体人士转行转业多有所闻,海外华媒更遭遇后继人才不足的问题。作为华人社会“三宝“(华社、华校、华报)之一的华文媒体,最终还是需要人才的支撑。再牛的技术,包括生成型人工智能AI,只是工具,不能成为目的;工具为人所用,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美好生活,目的不是取代人——这也是讨论AI与人的关系必须守住的底线。如果连人的主体性都可以不要了,还要AI做什么?

  
《中文导报》的努力方向

  
《中文导报》创刊至今,一直秉持着“中文常在我心中”的文化理念,感应到开放时代的脉搏,开启了旅日华人的先声。在网络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四起、AI领风气之先的时代,社会是否还需要报纸,或者说《中文导报》如何成为一份依然被需要的报纸,正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在当今注意力严重缺失的时代,《中文导报》正在强化办报注意力和吸引读者注意力两方面下功夫。“报纸”Newspaper的核心是“报”News,而不是“纸”Paper。即使社会进入到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时代,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中文导报》仍会坚持做“报”,坚持做有质量的新闻,坚持走原创之路,坚持走互动之路,坚持为在日华人提供喜闻乐见、值得信赖的信息服务,坚持在创造和分享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同时,未来报业将在“控制成本、顺价发行、发展新媒体”方面挖深掘进。当报纸能够把受众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新的可能性由此展开。

  
有幸躬逢这个新奇和变化频出、动荡和不安并存的时代,《中文导报》与在日华人相互选择而结伴同行,走过了30多年的旅日岁月,积累下一份难得的今世情缘。因为有了华人的关爱与扶持,《中文导报》愿意执着地走下去,投掷心力,守正创新,继续书写在日华语文化的发展史。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在时代的洪流中,《中文导报》愿意坚守一方热土,做好做全自己,努力成为世界华文传媒中的一股清流,以Only One的姿态开出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朵。

  
春华秋实,风物常在。情意无价,理解万岁。

  


  
2025.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9
    AI转型时代的华媒自处之道 
    一季度赴日外国游客消费额达17500亿日元 
    浅谈媒体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第十届“大使杯”中文朗诵比赛 
    融通中外 共谱新章:海外华文媒体大有可为 
    有关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感想 
    有关俄乌冲突对日本华侨华人影响的几点观察 
    现代日本的三个“奥运时刻” 
    日本简报(2021年1月1日-15日) 
    日本政府支援读博千人计划 
    日本简报(12月4日-12月14日) 
    白玉兰视点——海外侨情在线研讨会发言 
    日本最新疫情简报 
    日本疫情简报 
    全球化时代的疫情 
    有关海外华媒发展的问答 
    打造矩阵式融媒体平台 实现传统媒体转型  
    《中文导报》致读者一封信 
    《中文导报》愿景:绽放出世上“唯一”的花 
    齐心协力 日华月华 
    名满天下 谤随终身——在历史语境中试论周作人与日本的关系 
    陈允吉回忆录之三 
    陈允吉回忆录之二 
    陈允吉回忆录之一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爱上京都的理由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京湾互相借鉴的建议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