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度回眸 >> 2019
字体∶
慨叹逝者如斯,徒留唏嘘伤悲

年度回眸 (发表日期:2025-06-26 20:02:34 阅读人次:5 回复数:0)

  

  
6月22日,听闻杨永琚老师离世噩耗,备感震惊之余,也少不了寂寞的心情。就在一个多月前,永琚老师还热心响应并参加第三届“燕和中国画学会展”,出品了两幅四尺整张的大画。画展结束后,原画寄回,他给我的微信留言,“作品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辛苦了”,时为5月17日。我想,这可能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展吧。时隔一月,物是人非,慨叹逝者如斯,徒留唏嘘伤悲。

  
杨永琚是著名书画家,也是在日华人美术界的前辈。我因为工作之由,日常多有接触,但未及深入。永琚老师平易近人,私下叫我“文凯艺友”,这一份忘年的关注让我实不敢当。回想起永琚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他是一个有大爱的人,爱创作、爱师友、爱家乡、爱世界。

  
著名旅日中国画家杨永琚(又名永居),字默行,画室名惜墨斋,1946年生于广西,1988年来日。杨永琚自幼酷爱绘画,刻苦自学,青年时代赴北京学习中国画传统,成为王雪涛先生入室弟子,从花鸟入手,兼及人物、山水,用笔洒脱明快,灵活生动,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在中国画领域涉猎广泛,业绩卓著。杨永琚长居桂林,受到风景如画的一方水土孕育,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他遵循中华文化传统,广泛学习,兼收并蓄,走向国门后频繁参观世界知名美术馆的名家名作,探索中西合壁的艺术新路,寻找创作的专功方向。

  
杨永琚的创作内容丰富,从花卉翎毛到山海宇宙,广为涉猎,更致力于提炼中国画语言,彰显个性,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作品连续入选第五、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后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获奖众多,并出版有著作画集多部。其作品从大山到大海,获各地美术馆和个人收藏。

  
杨永琚是画坛多面手,早年的人物画《三个壮族女孩》(1980年)入选了全国美展,荣获广西美展一等奖。杨永琚来到日本,创作了很多画花鸟,展现了被称为“中国小写意花鸟画圣手”的王雪涛老师的精髓,比如为高野山金冈峰寺创作的《牡丹图》就是代表性作品。山水画创作方面,杨永琚为日本名刹长野善光寺创作“桂林之雨”等巨型障壁画26幅,不仅成就了一道艺术风景,更凝聚成中日交流的社会话题,为两国媒体广泛传播。

  
杨永琚创作的《争春图》,1998年入选在东京都立美术馆举办的“国际书画展”,获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奖。2002年创作的《日本海之潮》,入选在东京都立美术馆举办的“近美展”,荣获最高奖“近美展大奖”。2014年至2016年,《爱》、《和谐家园》等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亚洲协信会举办的“国际和平艺术家绘画作品展”,在布鲁塞尔欧盟议会大厅举办的“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国际和平艺术家绘画作品展”,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丝路明珠国际和平艺术展”,杨永琚获颁“国际和平艺术家奖章”。

  
杨永琚的作品,以情趣见长,更以气势胜出。即使是清新明丽的花鸟作品,也总给人以磅礴的气势,展现出生命的力量。杨永琚旅日后致力于开拓的大海作品,更是新意迭出,气势非凡。

  
已故著名美术史学家和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曾指出: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画家根据自己的性情择其所好,借景抒情。杨永琚选择了水,作为自己吟咏的对象,从一滴水,一个浪花,一组波涛,去体现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杨永琚这一代画人的作品很难从传统的角度去衡量,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的西方绘画的影响。杨永琚的画水很难归类于某种技法。他既不是空水法、染水法、皴水法和勾水法,又有这些技法的影子,传统的技法、外来的艺术在他那里融汇,形成了较有个性的语言。杨永琚的白浪滔滔、气势磅礴的画面气势是纯中国式的,他用中西合壁的手法表现不同水波,用笔多变,随意挥洒,湿笔、干笔相辅,在浓淡、粗细不匀中求变化,线条道劲有力。不管是平远、安静、微风吹拂的波纹,还是汹涌、激荡的惊涛骇浪,用笔跳跃有力,变化有度,富有节奏感。

  
显然,杨永琚的创作思路从博采众长,到找到专攻的方向。他将视点聚焦在水波、浪涛的表现上,创作出《海潮》、《推波逐浪》、《海阔浪高》等作品。古人云:“近水之度,曲尽其态”,他通过水流的曲折缓急,海涛的汹涌澎湃,湖面的水纹碧波,将浪漫主义色彩融入其中。在那些巨浪撞击礁石的瞬间飞溅的水花中,观者能体会到一种激昂的生命力。

  
在中国水墨画方面,杨永琚抱有的巨大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与他的广采博学、转益多师是分不开的。杨永琚曾自述,自幼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门人黄独峰先生的影响,立志绘画艺术。青年时代赴京拜王雪涛先生为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又游学大江南北,与朱屺瞻、吴作人、唐云、程十发、陆俨少、何海霞、张仃、宋文治、白雪石、应野平、吴青霞诸中国画大师交往,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悟得中国绘画精髓。

  
为此,杨永琚不忘传承,常念师恩,特别是发起成立了“海外王雪涛研究会”,更是受到关注。杨永琚在《怀念恩师王雪涛先生》中会议称:先生知道我准备结婚,特意画牡丹赠我,这正是“投以木桃、抱以琼琚”。先生如此大度,令我心里不安, 十分激动。我第一次看雪涛先生挥毫,又是我喜爱的牡丹花,此情此景,难以忘记。雪涛师孜孜不倦,为艺术努力一生。晚年病重仍坚持执笔作画,爱护后学。回忆短短几年与雪涛师相处的日子,心里十分温暖。其艺术,其为人,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杨永琚:(组图)

  
日期: 13年05月2期 评分: 10.00/1

  
杨永琚:怀念恩师王雪涛先生(组图)

  
来源:中文导报

  
小时候听牡丹的故事,听牡丹的歌长大。我想画牡丹,可是出生于南方的我未见过牡丹的真容,只是参照前人的画作学画牡丹。

  
经友人引荐,到北京拝会王雪涛先生。我带一株可种植的茉莉花赠与雪涛先生,先生很高兴,当即执笔为我示范作画。

  
后来雪涛先生正式收我为徒,我住京华西单之隅,每日步行至西斜街古直胡同,到老师的画室随老师学画。老师的家是间四合院,院内廊下摆满盆栽的花草,充满生活情趣。每天早上, 一群青年学子围在老师的画桌旁静观老师作画, 没有谁发出干扰的声响,专注学习。我站在其中记录老师的构图、作画的步骤和技法细节,常常忘记了时间。有时师母留我一起进餐,老师爱吃馒头,白粥伴咸菜,青菜为主,很少食肉,与老师在一起是幸福的感觉。

  


  


  
一次老师叫我去景山公园看牡丹。老师对我说,看牡丹要前后左右看,记住花容神采。再细致观察牡丹花的生长规律,不只是花开时节观看,要看枝干,发芽,长叶,开花各个时期的状态。我试着画牡丹,还加上草虫,常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了我的练习作品后说,画牡丹花头不要一瓣一瓣数着画,要画整个花头的感觉,要多次观察,反复练习。画草虫还得逮一个回来好好观察后再画。老师语气温和婉转,我却铭记于心,此后不敢偷懒、轻易而为。

  
跟随老师学画数年,得益非浅。后来老师身体衰弱,常住医院,仍鼓励我继续钻研绘画,特意介绍我与金默如认识,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我带着老师的亲笔信到东华门金默如家,我与默如兄一见如故,频于交往。1982年春我与默如兄同往柳州、南宁,为两地大宾馆作画,其间交友谈艺,其乐无穷,亦常谈及老师作画逸事。默如说,中央电视台为王雪涛老师拍专题记录片,陪着老师拍摄。一次老师执笔画牡丹,画到小蜜蜂处,眼睛已看不清只是手在动,可是笔尖没有接触到纸面,拍出来是空白的,看到老师全神贯注作画的神情,而年迈有病,力不从心,见者为之心痛。默如随老师学画时间较长,颇得雪涛老师绘画艺术精髓。在与默如兄一起作画的日子,间接学到老师的许多绘画方法。

  
我想与默如完成西园饭店的大画后同往北京看望老师。不想于1982年11月24日凌晨接北京电话说,雪涛师夜里仙去。默如即刻飞回北京,我留守西园饭店,处理要务。默如为我做了幅特大挽联掛于雪涛师灵柩前。

  


  


  
杨永琚旅日25年推出纪念新作展(图)

  
日期: 13年02月4期

  
杨永琚旅日25年推出纪念新作展(图)

  
中文导报讯 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 系列活动之一,由日中书画院主办的“杨永琚旅日25周年纪念新作展”,于2013年2月22日在日本高崎市市民美术馆举办.本次画展得到了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部、日中国际美术协会、高崎市、高崎市教育委员会等后援。

  
著名旅日中国画家杨永琚,1946年生于广西。杨永琚在青年时代赴北京学习中国画传统,成为王雪涛先生入室弟子。杨永琚旅日25年,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同时兼任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本次25周年纪念新作展,展出杨永琚近年深入桂北山区及内蒙古草原所创作的30幅中国画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反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画家以中西融合的技法,表现了观察生活的感受;以朴素自然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体现画家真正领悟中国绘画的精髓、理解国绘画深层内涵,修维颇深,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杨永琚旅居日本25年,在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的同时,还致力于中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他亲自指导的日本人弟子已有多人担任各文化会馆的水墨画教师,广泛传播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他积极运作下,利用东京都美术馆的高档次展厅举办了一列中日书画交流活动。迄今为止,由他担任院长的日中书画院已经举办20届中日交流展。此外,广西书画院、桂林中国画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深圳美术馆、桂林美术馆等国内知名书画院、美术馆和中国美协会员的画家曾先后应邀来日本参加画展活动,为增进中日两国间的文化和美术交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杨永琚:怀念恩师王雪涛先生(组图)

  
日期: 13年05月2期 评分: 10.00/1

  
杨永琚:怀念恩师王雪涛先生(组图)

  
来源:中文导报

  
小时候听牡丹的故事,听牡丹的歌长大。我想画牡丹,可是出生于南方的我未见过牡丹的真容,只是参照前人的画作学画牡丹。

  
经友人引荐,到北京拝会王雪涛先生。我带一株可种植的茉莉花赠与雪涛先生,先生很高兴,当即执笔为我示范作画。先生知道我准备结婚,特意画牡丹赠我,这正是“投以木桃、抱以琼琚”。先生如此大度,令我心里不安, 十分激动。我第一次看雪涛先生挥毫,又是我喜爱的牡丹花,此情此景,难以忘记。

  
后来雪涛先生正式收我为徒,我住京华西单之隅,每日步行至西斜街古直胡同,到老师的画室随老师学画。老师的家是间四合院,院内廊下摆满盆栽的花草,充满生活情趣。每天早上, 一群青年学子围在老师的画桌旁静观老师作画, 没有谁发出干扰的声响,专注学习。我站在其中记录老师的构图、作画的步骤和技法细节,常常忘记了时间。有时师母留我一起进餐,老师爱吃馒头,白粥伴咸菜,青菜为主,很少食肉,与老师在一起是幸福的感觉。

  


  
一次老师叫我去景山公园看牡丹。老师对我说,看牡丹要前后左右看,记住花容神采。再细致观察牡丹花的生长规律,不只是花开时节观看,要看枝干,发芽,长叶,开花各个时期的状态。我试着画牡丹,还加上草虫,常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了我的练习作品后说,画牡丹花头不要一瓣一瓣数着画,要画整个花头的感觉,要多次观察,反复练习。画草虫还得逮一个回来好好观察后再画。老师语气温和婉转,我却铭记于心,此后不敢偷懒、轻易而为。

  
跟随老师学画数年,得益非浅。后来老师身体衰弱,常住医院,仍鼓励我继续钻研绘画,特意介绍我与金默如认识,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我带着老师的亲笔信到东华门金默如家,我与默如兄一见如故,频于交往。1982年春我与默如兄同往柳州、南宁,为两地大宾馆作画,其间交友谈艺,其乐无穷,亦常谈及老师作画逸事。默如说,中央电视台为王雪涛老师拍专题记录片,陪着老师拍摄。一次老师执笔画牡丹,画到小蜜蜂处,眼睛已看不清只是手在动,可是笔尖没有接触到纸面,拍出来是空白的,看到老师全神贯注作画的神情,而年迈有病,力不从心,见者为之心痛。默如随老师学画时间较长,颇得雪涛老师绘画艺术精髓。在与默如兄一起作画的日子,间接学到老师的许多绘画方法。

  


  
我想与默如完成西园饭店的大画后同往北京看望老师。不想于1982年11月24日凌晨接北京电话说,雪涛师夜里仙去。默如即刻飞回北京,我留守西园饭店,处理要务。默如为我做了幅特大挽联掛于雪涛师灵柩前。

  
雪涛师孜孜不倦,为艺术努力一生。晚年病重仍坚持执笔作画,爱护后学。回忆短短几年与雪涛师相处的日子,心里十分温暖。其艺术,其为人,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穿越——旅日九人展亮相桂林美术馆(组图)

  
日期: 14年12月2期

  
穿越——旅日九人展亮相桂林美术馆(组图)

  
中文导报讯 《穿越——旅日书画家九人展》,11月7日~9日在桂林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继去年“九人东京展”和“九人上海展”之后,旅日华人书画家的再一次群体亮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至九十年代初,来自中国的九位年轻书画家:杨永琚、赵龙光、东强、里燕、郭同庆、晋鸥、王卫明、孙家珮、范民峰,抱着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心情,負笈东瀛,在异国他乡展开艺术活动。

  


  
杨永琚:扶桑旧事之知遇之恩

  
日期: 15年07月2期

  
杨永琚:扶桑旧事之知遇之恩

  
齐白石刻有一枚“知遇之恩”的闲章,知己者,恩人也。是的,自己的艺术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可、喜爱,确实是感激不已的。

  
在旅日从艺20余年中,我碰到一批不断购藏我的作品的后援者,永井宏一先生是其中令我难以忘怀的一位。

  


  
永井宏一先生是新泻大和町的农民,在我出国的前一年任大和町议会议员。永井先生随议会访问团一行,到中国杭州访问,正好下榻我当时举办个展的宾馆,永井先生到展览会看我的作品。站在一幅达磨图面前久久不愿离去,最后购下这幅作品。我有感永井先生喜爱中国画,与他交换了名片。

  
次年,我赴日本留学。初到日本,人地两生,试着到永井家探访。永井一家都非常欢迎我,我亦喜欢他们的纯朴亲切的性情,当时我说不好日本语,只能用笔交谈,彼此亦能沟通,一来一往我们成了朋友。新泻产的米是日本最好的米,产的西瓜是日本最清甜的西瓜,每年永井都会给我寄米寄西瓜,鼓励我多创作好作品,还鼓动当地政府为我举办个人画展,带头购藏我的作品,之后先生约我为他绘制大幅障壁图画,绘制长卷《漓江胜境图》50余米,永井所在的大和町是日本最冷的地方之一,冬季积雪厚达一米有余,乡亲们农闲休业在家,围炉清谈时,永井总是拿出《漓江胜境图》展卷逐段欣赏,为清冷的农家增添乐趣。

  


  
无论我在何地举办个展,永井先生都驱车前来观看,并最少购藏一両幅作品。长年以来,收集我的作品已有几十件,为了展示给乡亲们看,永井先生特意扩建装修住房附近別屋,设立小小的美术馆,做了一块大木板叫我书写“中国画家杨永琚美术馆”,這算是我旅日从艺的纪念。对于如此支持我的艺术事业的永井先生这样的日本友人还很多,我们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友好帮助,这种感激之情难以表达,只好深深藏在心底里。

  


  


  
《晚钟·祈祷》

  
——悼念沈和年先生

  
作者:杨永琚

  
秋日长空,飞鸿悲鸣!惊闻沈兄和年病逝的消息,心感沉痛,沉浸在无限的哀思之中⋯⋯。

  
出囯前我在柳州市文化馆工作,柳州画界与上海联谊,办了个六人展,其中有和年兄的作品,拜读之余由生敬佩,算是与和年兄最初神交。

  
到日本后,在展览会上与和年兄认识,沈和年为唐云先生入室弟子,我自恩师王雪涛先生逝世后便投唐云先生门下求师请益,我们因唐云先生结缘。

  
……

  
2019年8月,我和和年兄同往深圳参加《翰墨写侨心同绘中国梦——深圳市第二届侨界名家艺术邀请展》活动,一路交谈甚欢。其中我们谈到大海题材的创作,我说积累了很多素材,创作海景正在兴头上。他也说对不起眼的海鲜情有独钟,常常画些小品,他提议若有机会,俩人可以搞一个以海为题展览。我们在为此而努力,可是目标未达成,和年兄却已乘鹤仙去,留下遗憾!心中尤为思念!悲切、惋惜!无以言表!

  
沈和年有一幅题为《晚钟》的作品,他说他很喜欢古都奈良,仿佛是一片净土。祈祷和年兄在天囯之上仍感受到宁静,开拓另一个艺术世界!

  


  
杨永琚:雪翁艺术 兹以弘传

  
日期: 22年01月4期

  


  


  
——纪念“海外王雪涛研究会”成立五周年

  
文:杨永琚

  


  
海外王雪涛研究会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宣布成立⺒经五个春秋。 成立之初,缘于王雪涛先生在海外的弟子及追随者再遇阔别30多年的 雪涛先生的外孙女乔蕾,海外聚首,怀念先师,感念师恩。王雪涛先生的艺术让跟随多年的学子受惠,雪翁艺术与事迹感召我们,在雪涛先生的外孙女乔蕾的支持下发起成立研究会,共同整理研究雪翁艺术,旨在深入领悟雪翁艺术真谛,正本清源,传承弘扬,让雪翁艺术流传 发展。在研究会宣布成立之日举办《“随物宛解、与心徘徊”王雪涛诞辰115周年纪念展》,收到许多观众的观后感,受到国际各界人士注目。

  


  


  
五年来,在国内外美术馆多次举办"海外王雪涛研究会艺术家作品展";组织研究会成员赴北京观看《王雪涛花⻦作品真迹展》,在展 览会上,默临雪翁作品,共同分析理解雪翁作品,收获很大。在参加王雪涛先生纪念展中与各地的王雪涛先生的弟子们亲睦交流,再叙师友缘,交換心得,收获友情。由在日著名企业家王锋社⻓出资赞助, 编辑出版《海外王雪涛研究会纪念集》;桂林著名企业家刘宁健董事 ⻓赞助研究会全员在桂林花桥美术馆办展;到阳朔写生,积累了创作 素材;多次举办《海外王雪涛研究会艺术家书画作品网上展》,每次阅读量十多万人次,扩大了影响。

  
研究会成立至今不断发展壮大,集中了在中国书画领域内或艺术理论或艺术实践都颇有建树的画家、教授。大家继承雪翁遗⻛,谦和亲睦,刻苦钻研,为传承发展雪翁艺术继续努力!

  


  


  
高小飞副会⻓以篆书记录如下文字: 雪翁艺术、清雅超然、精熟笔墨、气象万千、洞悉生命、吐艳纳兰、功成一代、骇浪惊湍、指点脱凡、门人敬仰、图报师恩、海外聚首、 再叙前缘、大师事跡、点点可圈、潜心研讨、正本清源、领悟真谛、 兹以弘扬。——步永琚先生後辙,略施韵调,以示海外学子追念雪涛先师之情,也是海外王雪涛研究会推行的精神!

  
我们出于对王雪涛艺术的喜爱,为了共同的艺术理想凝聚在一起。在前辈大师面前,我们敬畏有加。我们遵循前辈总结的艺术规律,勤奋钻研,反复写生、创作,交流切磋,总结提高。用得來的绘画知识 去实践,以饱滿的热情去感受自然,有感而发。努力按王雪涛先生的要求做到有理、有情、有趣。沿着王雪涛先生引导的艺术之路,展望 新的艺术格局。以真情做作品,回报前辈,奉献给社会。

  


  


  
为纪念海外王雪涛研究会成立五周年,由恵豊商会有限会社王锋社长赞助,出版《王雪涛研究会五周年纪念集》。画集由日中国际美术协会设计制作,会长杨永琚为主编,副会长高小飞、马景泉为编辑。

  
在王雪涛先生的牡丹图等开首作品之后,是研究会成员:金默如、杨永琚、高小飞、马景泉、周丽霞、陈达明、徐 健、徐康、王子江、邓益民、刘怡涛、梅忠智、张超、王兴顺 、王三枝、李冰奇、韦丹意、杨波子等的近期力作。

  


  
杨永琚花鸟画浑然天成

  
日期: 2022/07/25 17:44

  
张石

  
杨永琚,是一位在山水画世界中笔走龙蛇的杰出画家,同时他的花鸟画也独具特色,1972年经黄旭先生介绍,赴京拜王雪涛先生为师,学习中国花鸟画,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后赴日本学习水彩画及岩彩画。

  
杨永琚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海外王雪涛研究会会长、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9年曾为日本名刹“善光寺”绘制巨型障壁画《桂林之雨》系列26幅,NHK电视台专访播放后,引人关注。杨永琚的系列作品代表作还有《梦回桂林》,一点一线皆见中国功夫。结构布局一气贯通,韵律优美,自然天成,画面渲染月光下的桂林,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情绪。

  


  


  
《寻春》

  
杨永琚也擅长画写意花鸟,不追求客观的真实和细致,不刻意模仿自然,讲究“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鸡黍足秋田》

  


  
意思是说筌、蹄、言皆为捕鱼、捕猎的工具,目标还是鱼、兔,而其他的事物也是如此,只要得到和领会了事物的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和外形都可以忘掉了。绘画更是如此,得“意”可以忘形。

  
南宋参禅画家梁楷是中国写意简笔画的创始者,他最善于“得意忘形”。《图绘宝鉴》说他“精妙之笔,皆草草,谓之减笔”。他墨到竹成,笔至石出,形貌简约而得其神髓,谐气盎然而风骨天成,“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观杨永琚先生的写意花鸟画,贵神似而不是形似,紫藤翠竹,芙蓉花残,雨打芭蕉,叶黄月寒,蝶舞花色浓,鸟去荔枝红,叶稀石榴笑,鸭过绿波淡,无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特别是他画的公鸡,都为传神之作,你看那幅《鸡黍足秋田》。雄鸡黑羽抖擞,红冠高翘,似在全身中蕴含着一声响扼浮云的长鸣;《寻春》中的公鸡,则步伐稳健,安步当车,花下觅春,烘托出一片安详。

  


  


  
杨永琚的花鸟花多采取破墨之法,没骨少线,深得没骨神髓。没骨法是国画术语,表现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分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这种画法打破了前代习用的“勾花点叶”画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依势行笔,一气呵成,墨,色,水,笔融于一体。

  
最初相传由南朝张僧繇创始,而没骨花鸟传为北宋徐崇嗣,集大成者为清代恽寿平。

  
杨永琚的花鸟画多有没骨杰作,如他画叶子,浓处似墨,淡处透明,色到意到,浑然天成。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淡泊、洒脱而充满跃动感,不粘不滞,不野不狂,心无挂碍,畅然自在,笔墨节节呼吸,生香活态,禅趣盎然。

  
他也有一些吸收日本绘画精髓的花鸟画,曾尝试用日本的金潜纸画花鸟。这些画则是尽精刻微,“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细腻处,我们似乎能够听到樱花在月色里梦中的呢喃。

  


  
杨永琚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验时指出: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光凭着激情和创新欲望是不夠的,还要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吸取精华。沒有哪门艺术离开基本功能一步拔高的,只有做到像熟练的琴师那样,隨意抒发內心情感,弹奏自如。但基本功仍然不等于创作,只有被具体作品中的立意统率起来,转化为现实的创作技巧,成为与具体內容密不可分的形式。因此必須熟习传统,潛移默化溶入自己的血液中,消化吸收,变古法为我法,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決定再向中国画艺术前辈学习传统。

  
我们衷心祝愿杨永琚先生杰作频出,为中日艺术的互动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杨永琚山水画的禅境

  
日期: 16年04月4期

  
张石

  
旅日华人画家杨永琚先生,是一位在山水画世界中笔走龙蛇的杰出画家。在他的画作中,你能在广阔的自然美景中聆听到神秘而清澈的天籁,在风生水起的群山峻岭里体味到物我合一的空灵,在飞雪冷雨中触摸生生流转的嬗变,“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杨永琚先生的绘画,为我们浓缩了一个世界与心灵两镜相入,“以一目尽传精神”微型宇宙,而他的作品的生动的意蕴,则体现了一种深邃的禅境。

  


  
《春雨湿翠》

  
在杨永琚的许多山水作品中,人的世界,一般都在整个画面上占一个很小的位置,不是画面的中心,而围绕人的生活的大自然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看他的《春雨湿翠》,巨大的山峦层层叠翠,山脚下几间小房,一叶扁舟,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漓江鸣泉》中高山如墨,山岚笼罩,一泓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而画面的一角是与自然景观比较起来极其渺小的房子及小桥流水,这不仅使整个画面在空间具有了让人可以无限拓展思绪的广延性,达到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美学效果,同时也是杨永琚通过艺术,对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的一种反思。

  
在工业化以后的社会,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人们一般都秉承一种“人是宇宙的中心”的思想,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赞美人类:人是自然怎样的杰作啊?理性是如此地高超,能力、姿态、动作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举止是如此的优雅,直觉有如天使、神佐,人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

  


  
《漓江鸣泉》

  
而从现实来看,地球在整个宇宙中所占的位置极其渺小,而人在地球上地位和整个自然相比也是极其渺小的,但是人类往往忘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确实使自身在自然中取得了稳固的生存位置,取得了物质与精神的伟大进步,但这也使人类产生了狂妄的自恋心理,误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与主宰,忘记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一致性的一面,忘记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变榨取宇宙为贡献于宇宙这一只有人类才能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忘记了宇宙的法则--文化产生于非文化的自然。人类在无休止地挖空地壳、污染蓝天、吸干河流、截断青山……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支配下,无限榨取和破坏自然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和逼仄。

  
而画家杨永琚,以一种美的意象提示了人类在自然中真正的位置,那是一种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古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合一境界的乡愁,同时也是一种禅宗的美学境界。日本宗家哲学家铃木大拙在他的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指出: “关于日本人艺术才能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我们可以举发源于南宋大画家马远的“一角”样式来加以说明。从心理上看,这所谓的“一角”,是和日本画家所说的“减笔体”,也就是在绢本和纸本上、尽量用少量线条和笔触表现物的形状这一传统相连结的。两者都和禅的精神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是立在水上的一介渔舟(指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观看它的人会感到海的茫漠与广阔,同时,它也会在人们的心中充分唤醒一种平和与满足的感觉——“孤绝”的禅的感觉。看上去,那小船正在那里无依无靠地漂浮,它的构造极其原始,没有保持船之安定的机械装置,没有乘风破浪的强有力的船舵,也没有凌驾于所有种类气候之上的科学工具。总之,它和号称万吨的现代定期汽船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正是这无依无靠,是这渔舟的美德。以它为参照,我们感到了包围小舟和所有一切的“绝对之物”的无限。”(1)

  


  
《牧歌》

  
杨永琚在他的画中创造性地继承了这种禅意盎然的“一角”传统,看他的《桂林月色》,明月如盘,群山叠影,飞瀑壮阔,渔舟几点,人在大自然中虽显得非常渺小但也构成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一桅如线,天长水远。再看他的《牧歌》,巨大的落日在云霭中下沉,

  
雁阵从天边悠然飞过,而在右边的一角,一个渺小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一首牧歌,他是落日、飞雁、云海的一个衬景,同时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他的笛声回荡在整个画面,触发出人对自然优美的回应、关照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共鸣。在这里,你找不到画家作为艺术的主宰者和创作者的固定视点,他向你提供的是万人共感的视点中意象的自在性。你只能站在你自己所选择的新的视点去重新咀嚼,重新体验,重新领略这幅图画,而它的深度,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具象,超越了画面,也超越了画家本人,这是主观精神力图融合于宇宙精神,让精神和自然取得最大融合的禅的艺术境界。

  


  
《桂林之雨》(局部)

  
杨永琚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画,在表现山石﹑树身、峰峦时﹐他灵活运用披麻皴﹑雨点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中国水墨画的各种皴法,如在他的作品《月朦胧》中,基本上是运用雨点皴的方法,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而在《寒山月夜》中,他灵活运用小斧劈皴和自己独创的充满裂痕的“冻山”画法,表现了北国雪山银装素裹的万千气象。而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很少涉及到海的题材,就算画到海也只是寥寥几笔,这是因为古代沿海地区绘画文化不发达, 内地文人看到大海的机会不多,再一个就是水墨画颜料不支持复杂精准的调色, 难以表达大海丰富多彩的色彩与形象, 但是日本是个海洋国家,杨永琚到日本后,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勇于以水墨挑战大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光的运用一般用平光,正如中国艺术理论家郎绍君所说:传统绘画对光采取中性态度,要阴阳凸凹,不要固定光源下的明暗调子,基本不画阴影,也不把明暗作为造型手段。一般把中国绘画对光的处理称为平光。

  


  
《海神》

  
而传统西画则与之相反,正如人们评论荷兰画家伦勃郎的绘画中所指出的那样∶“伦勃朗在画中还展示和运用了光线对它照射的物体所起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被照射的物体看上去似乎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外在力量的影响,同时又使它本身变成了一个积极地发射能量的光源,换言之,在它自己被照亮之后,又向别的物体传递信息。”(2)

  
而杨永琚则在水墨画中大胆借鉴西画的光的用法,以黑衬白,让他笔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水光潋滟。看他的《海神》,拍天巨浪是在黑白两色互相衬托的波光浪影中形成的,汹涌的巨浪的魄力来源与对光的吸收与充满力度的反射,而在巨浪中屹立的孱弱而渺小的鸟居,唤醒了一种远远超出马远“一角”境界的“孤绝”,在大海轰鸣的天歌中,那是一隅静谧,这一隅静谧让人在动中体验了“不动”的无限性。再看他为日本名刹善光寺所作巨型壁障画《桂林之雨》,以光写静时,山色倒影,澄江如镜,扁舟一叶,万籁无声;在以光写动时,雨狂风横,云黑浪涌,瀑布飞溅,如闻雷鸣。中国美学家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3)

  
而杨永琚正是在这动与静的两难境界中,通过水墨画技巧和西画技巧的融合,表现了一种盎然的禅意。这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这是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的生命的两元,而在画家的心灵氛围中,它们又构成了互相包容,相得益彰的“动静不二”的一元,引发了对无分别的生命本原的沉沉暝想。

  
(1)铃木大拙《铃木大拙说禅》,张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95-101页。

  
(2)闫伟红“鲁本斯和伦勃朗同名作《下十字架》光影与明暗的分析与比较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d757cc2c0066f5335a812197.html?re=view

  
(3)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65页。

  


  
为纪念日中書画院成立25周年,“杨永琚艺术活动50周年纪念展”于2月19日至24日在群马县高崎市市民美术馆举办。该画展由日中书画院主办,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处,日中国际美术协会、高崎市政府、高崎市教育委员会等为展览做了后援。

  


  
此次画展共展出了50幅杨永琚从事艺术活动以来,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其中旅曰近30年期间为長野善光寺创作的26幅障壁画及为世界遗产高野山创作的大幅作品为中心,同时展出近年深入研究王雪涛写意花鳥画成果的作品。作品融汇中西绘画的技法,表现了画家在研究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认真观察生活后的感悟和艺术提炼,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反映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示了其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展览受到了当地中国画爱好者和观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杨永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日中書画院院長,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杨永琚旅居日本25年以来,在从事中国画创作和教学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由他亲自指导的日本弟子中已经有多人担任日本各级文化会馆的水墨画教师,通过教学广泛传播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迄今,由他担任院长的日中书画院已经在东京都美术馆等地先后举办了20多届中日书画交流展。桂林中国画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深圳美术馆、桂林美术馆等国内知名画院和美术馆以及多位著名中国美协会员画家曾先后应其邀请赴日参加美术交流活动。杨永琚多年来为增进中日美术交流付出的诸多努力得到了中日美术界的一致赞赏。

  


  


  
杨永琚携手桂林画家13人作品展亮相关东

  
日期: 18年05月1期

  
杨永琚携手桂林画家13人作品展亮相关东

  


  
——记杨永琚画展暨桂林中国画院13人作品展

  
中文导报讯 4月18日, 由太田市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太田市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杨永琚画展和桂林中国画院13人作品展”在太田市学习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开幕式。太田市市长清水圣义、太田市议会议长町田正行、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富泽公晴、商工会议会头正田宽、中国大使馆文化担当书记官贺怡兰、中国著名书画家贺伟国等书画界、政界、出版界、工商界等各方面的名人,访日団的艺朮家等出席开幕式。当天,杨永琚介绍20多年前交好的日本友人与访日团的艺术家们见面,会场充满怀旧之情与艺术交流的气氛,将众多入场者的情绪推向高潮!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又是太田市与桂林市文化艺术友好交流合作协议签订20周年,杨永琚旅居日本从事艺术活动亦已30年。在这个时候举办"杨永琚画展和桂林中国画院13人作品展",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太田市市长在致词中说:“由杨永琚先生牵线搭桥,太田市与桂林市缔结文化艺术友好交流都市,为促进了两市的相互理解,友好亲善作出了贡献。我有机会去桂林,对美丽如画的山水风景感受很深,这次桂林中国画院的画家将这么多的精美的作品带来展示,对我巿市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享受。”

  


  


  


  
这次展出作品共60幅,分两部分陈列。杨永琚画展的部分,是杨永琚多年在中国画实践中的山水画作品,其中有以熟练的传统绘画技法创作传统题材如“春、夏、秋、冬四屏”等作品;有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写生的作品;另外一部分作品则是利用宣纸的特性、融入日本的宁静恬澹的禅意的创新境界。

  


  
楊永琚 空山鳥聲 68X68cm

  


  


  
楊永琚 漓江月夜 68X68cm

  


  
杨永琚 大海之歌 68x68cm

  
杨永琚,1946年12月出生于广西浦北。1972年経黄旭先生引荐入王雪涛先生门下,为王雪涛先生亲授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海外王雪涛研究会会长、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作品入选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美展,全囯科普美展及国内外大型美展。近年来,作品曾获全国花鸟作品展优秀奖、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奖、国际大奖等,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亲自授与国际和平艺术家奖章。 曾为日本长野善光寺绘制巨幅水墨障壁画《桂林之雨》等26幅而享誉东瀛。多年来为沟通太田市与桂林市的艺术交流竭尽全力,并有巨幅水墨画《桂林千峰秀》、《太田春意闹》收藏于太田市政府大楼。鉴于杨永琚在太田市各方面的深厚基础与影响力,由日中书画院策划了这次展览活动,以期通过这次展览活动邀请桂林中国画院13人参展,并组织访日団的来访,延续两市的艺术交流、促进两国的友好亲善。访日团成员为白晓军、张贤、梁春华、肖舜之、韦丹意。

  


  
刘绍荟 鳯仪亭 68x68cm

  
以云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着名中国画家刘绍荟为院长的桂林中国画院,在设立之初曾以刘绍荟为团长的5人访日团来太田市举办"桂林中国画院作品展",无独有偶,这次来访日团成员也是5人,也是20年前同一展览会㘯,为画展剪彩的嘉宾之一的也是20年前的清水圣义市长。

  
这次展出的桂林中国画院13人画家,大部分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们立足于漓江胜地,面向生活,又合力探索在传承的基础上求变的新路向,多次走出国门,交流学习,在国际画坛上屡显风彩。院长刘绍荟为桂林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展出的作品“凤仪亭”戏剧人物构成新頴,生动有韵。団长白晓军长期担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职务,繁忙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这次展出的作品"辟居图"赏心阅目,令观众止步。副团长张贤为桂林市美协主席,展出的作品"昨夜桂山宿雨晴"笔墨精良,古人情怀。随团著名画家肖舜之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活跃于国内画坛,展出作品"春牧"画面空灵劲秀,诗意盎然。随団著名画家韦丹意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擅长人物,兼精山水、花鸟、禽鱼。展出的作品“琴罢依松玩鹤”文人情趣,玩味无穷。桂林中国画院展出的作品中,常务副院长张震的“高山丛林”,副院长赵松柏的“浅绛山水”,副院长王介明的“山居图”,副院长戴延兴的“龙头山下”,副院长苏旅的“菩提尊者”,秘书长雷林杰的“荷塘清趣”,院士王善民的“朝云暮霭”,院士张超的“瑶池清风”都风格各异,艺术功力深厚。

  


  


  
“东京行——杨永琚·刘铭双个展”将在东京都美术馆登场

  
日期: 2024/05/18 12:44

  


  
中文导报讯 5月29日,在东京都美术馆“国际书画大赏展”会场,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永琚、刘铭同场举办个展,题为“东京行——杨永琚·刘铭双个展”。这是画坛中的一大盛事,可喜可贺!

  
两位画家在艺术交流中结缘。杨永琚先生来自广西桂林,在日本从事艺术活动三十多年。刘铭先生来自于北京,这是他首次东京之行,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绘画艺术前辈来日本求学后对中国绘画的突破变革的近代美术状况深怀兴趣。如今两人历经多年探索均有心得,相约到东京举办个展,以自己创作的中国画艺术精品,在东京最高的美术殿堂——东京都美术馆展出为契机,开始日本之行,探索艺术前辈的艺术踪迹的文化之旅。

  
杨永琚先生师出名门,为中国花鸟画大家王雪涛入室弟子。旅居日本三十余年,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使自己的艺术造诣步入辉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海外王雪涛研究会会长。其代表作《桂林之雨》(日本名刹长野善光寺障壁画)和《争春图》(获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奖),均为不朽之作。

  
刘铭先生先后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和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日中国际美术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1998年被香港《收藏》杂志评为十位最看好作品收藏对象之一。由荣宝斋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画实力派画家作品集·刘铭》等多部画集。

  


  


  
此次画展作品,杨永琚展出大海系列,他努力摆脱局限于传统的画题和画法,创作了大海系列作品。他体会到只有投身到大自然,用生命体验大自然,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衍化出來的自己生命的光芒。如此充滿生命激情,将生命激情融入艺术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自己感动,也感动了別人。画大海要充分展现大海的灵魂,追求大海浩瀚壮阔的意境美。让观者凝视这一幅幅大海的作品,仿佛耳边传来了大海的如泣如诉,体会到杨永琚的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感。

  


  


  
刘铭展出中国人物画,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刘铭近一年来的新作品,以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基石,运用中国绘画的笔墨为载体,嵌入中国诗词曲赋的内涵,精深的书法之功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哲理、人文智慧、自强不息、源远流芳而为世界文化之木铎。

  
此次画展是由NPO法人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主办,日本外务省、文化厅东京都、中国驻日大使馆后援,日中国际绘画交友会 、日中国际美术协会等单位协力 。

  
《東京行一一"杨永琚·刘铭双个展"》

  
■会 場:東京·上野·東京都美術館

  
1階 第4展示室 巜国际书画大赏展》会场

  
T110-0007 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8-36

  
TEL:03-3823-6921

  
■会 期 :2024年5月29日~6月4日

  
9:30~17:30(最終日13:30)6月3日(月)休馆日

  
(5月29日13:00~14:30杨永琚、刘铭在展览会场)

  
■主 催 :NPO法人日本國際藝術研究院

  


  


  


  


  


  
本文作者简介:

  
杨 永琚 (1946 年生于中国广西)

  
旅日中国画家

  
1972年赴京拜王雪涛先生为师。

  
多次入选中国全国美展,曾获广西美展一等奖。于世界各地举办个展及参加团体展五十余次,获(1998)日本总理大臣奖。多次应邀出访美国及欧洲各国讲学、交流,(2016)塔吉克斯坦大总统拉赫蒙亲手授予国际和平艺术家奖章。

  
受邀为日本名刹长野善光寺创作《桂林之雨》等巨幅障壁画以及1992年曾与日本近代画坛巨匠东山魁夷同场展览,而受到日本画坛关注。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国际美术协会会长、海外王雪涛研究会会长、(NPO法人)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出版个人画集多部,简历编入"中国美术年鉴"、"日本美术年鉴"等。

  
作品被中国华侨博物馆,深圳、桂林等地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日本著名寺院、政府行政楼、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我初来日本时,在图书馆看到马骁先生关于中国水墨画技巧的著作,后陆续在书店看到马骁编著的新书。马骁先生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和分析了中国水墨画的各种技法,使中日美术爱好者深受其益,对普及和推动中国水墨画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骁先生常举办个展,也和夫人王荻地、女儿马艳三人展,常有新作分享给大家,泼墨山水是马骁作品的一大特色。

  
马骁先生长年研习中国画传统,中国画的构成规律和筆墨技法掌握得非常纯熟。他在创作中更会吸收新鲜的艺术养分,融汇贯通,开拓山水画新格局。他的作品笔墨精炼,构图简约。传统的山水画结合当代构成,强调形式感,以少胜多,尽精微,致大美。他从祥和宁静的内心出发,以简化的语言表达纯美的世界,无论画大海波涛或草原烟云,作品中水墨的多种可能性,开拓不入凡尘的美好世界,让人感觉意境无穷。

  
马骁先生的作品,精谌的笔墨中潜在日本美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马骁先生乘鹤仙去,留下的作品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在作品面前,仿佛听到马骁先生的心声。愿马骁先生在天国安息,继续挥毫泼墨,期待来自天国的心声!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9
    慨叹逝者如斯,徒留唏嘘伤悲 
    浅谈媒体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季度赴日外国游客消费额达17500亿日元 
    第十届“大使杯”中文朗诵比赛 
    融通中外 共谱新章:海外华文媒体大有可为 
    有关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感想 
    有关俄乌冲突对日本华侨华人影响的几点观察 
    现代日本的三个“奥运时刻” 
    日本简报(2021年1月1日-15日) 
    日本政府支援读博千人计划 
    日本简报(12月4日-12月14日) 
    白玉兰视点——海外侨情在线研讨会发言 
    日本最新疫情简报 
    日本疫情简报 
    全球化时代的疫情 
    有关海外华媒发展的问答 
    打造矩阵式融媒体平台 实现传统媒体转型  
    《中文导报》致读者一封信 
    《中文导报》愿景:绽放出世上“唯一”的花 
    齐心协力 日华月华 
    名满天下 谤随终身——在历史语境中试论周作人与日本的关系 
    陈允吉回忆录之三 
    陈允吉回忆录之二 
    陈允吉回忆录之一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爱上京都的理由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京湾互相借鉴的建议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