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14
字体∶
大
中
小
诺贝尔奖的中国机遇在哪里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4-10-11 18:52:05 阅读人次:906 回复数:0)
2014年诺贝尔奖各奖项揭晓,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了新型节能环保光源“高亮度蓝光二极管”(LED)而获得物理学奖。此前受到外界关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杨培东和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张首晟无缘获奖。
红光二极管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绿光二极管随后也被开发出来,但蓝光二极管的开发极具难度,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然而,只有完整采用红,绿,蓝三原色,人类才能产生照亮世界的白色光源,才能彻底革新照明领域。为此,工业界和科学界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产生蓝色光源的技术挑战仍然持续了30年之久,直到赤崎勇等日本科学家在1989年通过半导体产生出蓝色光源,最终打开了照明技术革命的大门,也让LED灯照亮了21世纪。
自汤川秀树在1949年以“中间子理论”为日本摘取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迄今共有22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生理医学奖2名,物理学奖10名,化学奖7名,文学奖2名,和平奖1名。在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奖最多的国家,独步亚洲。其中,自然科学获奖者多达19名,显示了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原创实力。进入2000年以来,日本更出现了诺奖井喷现象。从2000年到现在的14年里,共有13位日本人获得9个诺奖,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大奖项上,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取得的科研成就和科技贡献收割了荣誉。
在传统上,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是微观粒子和宏观天体的天下,以关注理论物理学研究而著称,不过在2009年颁给了素有“光纤之父”美誉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教授,以及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显示出诺奖评审团重视应用科学研究的转向。本次,诺奖颁发给了造福整个人类、改变光源生态的LED技术及其发明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也让擅长于应用开发的日本人非常惊喜。日本共有10名物理学奖获奖者,大都集中在粒子领域,本次首次在半导体领域获奖,显示了领跑应用物理学的高水准。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皇冠上的明珠。自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至今已有8位华裔科学家折桂——包括1976年丁肇中获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获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奖、1998年崔崎获物理学奖、2008年钱永健获化学奖、2009年高锟获物理学奖,但是尚没有出身大陆的中国科学家获奖,所以每年的诺奖季节也是引发并加深中国人焦虑的时刻。今年在颁奖倒计时近一周前,媒体开始炒作四位华裔科学家钱泽南、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的科研水平已达“诺奖级”,但颁奖结果结果徒留遗憾,让“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的天问继续延续。
那么,诺贝尔奖的中国机遇在哪里呢?为此,需要先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奖。首先,诺贝尔奖是一个按照西方世界的价值和标准评选的奖项,获奖的前提是适应它;其次,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全新探索、关注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这在自然科学奖项中尤其突出,堪称不移的普世价值;其三,诺贝尔奖不是即时性奖项,而是追认性颁奖,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专业方面的获奖成果,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证明的。所以,经过岁月沉淀和时间考验的诺奖与新鲜出炉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时间差,滞后效应明显;其四,诺贝尔奖一年颁一次,获奖人数极其有限,终须有一个时间、地域、项目、人选上的平衡与调整,僧多粥少,耐心是必须的,排队是肯定的。
如果理解了以上几个基本特点,再了解30年为一世的道理,那么中国人应该对诺贝尔奖表现坦然。中国人绝对有机遇去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后,但未必就在当下眼前;中国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多做扎实的基础性研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满30年,那些足以改变自身并贡献世界的科研成果正在呈现出来,而培养诺贝尔奖的土壤也变得丰厚起来。但真正无愧于诺贝尔奖的人和事、研究和成果还在路上,需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需耗费时日、加倍努力。
迄今,日本在亚洲的诺奖赛跑中一骑绝尘,但并非高枕无忧;中国的诺奖情结与日俱增,形势正在变得开朗。日本一贯追求“技术立国”,1980年提出“科技兴国”计划,1995年立法“科技兴国基本法”,20年磨一剑迎来了收获季。2000年,日本又提出了在50年内摘取30个诺贝尔奖的宏愿,现在已完成了近1/3目标。不过,目前日本人在世界主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新技术发明的专利登记都在减少,意味着研究的基盘在下沉;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得不到稳定的雇佣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年轻人更不愿去海外留学,等等,都可能成为日本在今后数十年中难以冲击诺奖的隐患。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美国大学校园中外籍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一趋势将继续扩大,并持续多年。从留美学生人数来看,依次为中国大陆、印度、韩国、台湾,日本名列第8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号的日本人仅是中国的1/20、是韩国的1/6,韩国、中国等国家将在10年后建立起巨大的科学国际人脉,并从中产生领导者,而日本或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这种优势,从今年成为诺奖候选人的四位华裔科学家都在美国求学发展中可见一斑,诺贝尔奖的中国机遇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性。
中文导报 第1019期 2014.10.16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4
2014中日关系摸索重建“新常态”
安倍长期政权或展露政治灵活性
日本大选:安倍自民党一石三鸟
国民党惨败让台湾面临新变局
高仓健的硬汉形象依然是男性标杆
安倍提前选举只为收割政治红利
APEC成为改善中日关系重要契机
日银再放水:背水之阵还是饮鸩止渴
中国外交深耕欧洲具战略眼光
诺贝尔奖的中国机遇在哪里
勿忘友好纪念日中日需要正能量
中日首脑会谈聚众望期待有所归
阿里巴巴的成功究竟是谁的胜利
期待朝日继续点亮自由派言论火种
细解安倍改造内阁的五个数字依据
民间交往用脚投票破解中日僵持
与极端主义斗争是全世界的责任
安倍须以行动为首脑会谈开启大门
中国“打虎记”最终指向依法治国
安倍邯郸学步:竞逐影响力何时休
金砖银行为打破战后金融秩序扬帆
让价值判断成为文化理解的基本取向
中韩蜜月重塑东北亚区域格局
中日关系需要走出“失去的十年”
重新检证“河野谈话”能改变什么?
巴西世界杯:热闹不只是他们的
胜又拓哉杀人案暴外国人政策盲点
亚太安全形势正走到十字路口
中文导报千期纪念:春华秋实风物常在
日本自我解套甘当新冷战急先锋
中国走进非洲50年:打造合作升级版
全世界都看懂了奥巴马外交困局
“岁月号”沉船灾难暴露现代化短板
三大共同体勾勒亚洲发展路线图
从佐村河内到小保方:一伪万事休
欧洲成中国远交近攻最重要选项
中国外交重获关键第三方从容地位
两会促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珍惜你的眼泪那是生者的飨宴
昆明暴力恐怖袭击引起人神共愤
“安倍经济学”响起了警钟
张王会开启两岸“府议”先导
把体育还给冬奥会让政治走开
从食品恐怖主义看日本安全崩溃
海外华人成推动春节国际化主力
让反腐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
中国的目标不在身边在远方
今天的风不在昨天的方向上吹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