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周话题
>> 2011
字体∶
大
中
小
航天事业应是全人类共同的承担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1-07-12 17:08:17 阅读人次:1583 回复数:0)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7月8日成功升空,开始最后的太空之旅,这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绝唱飞行。美国航天飞机承载者人类飞跃太空、探索宇宙的共同使命,从1981年开始服役至今,居功至伟。30年来,航天飞机为美国乃至全人类的太空探索做出了贡献,却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和越来越重的财政负荷,最终因不堪承受之重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类探索太空的航天事业肯定还会迎来新的运载工具、进入新的飞行时代。但美国以一国之力而开启的航天飞机时代,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里程碑,既有荣光和自豪,又充满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怅之感——至少在目前阶段,仍是孤独飞行。
美国一共诞生过六架航天飞机,分别是企业号、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企业号只用于测试飞行,其他五架航天飞机则在30年里执行了135次太空飞行任务,把355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总飞行里程5.4亿英里。
美国的航天飞机拥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竞争力:一可以多次往返,重复使用;二可运送多名宇航员外加20吨以上货物,运量超过其他航天器几十倍;三可以捕获太空卫星等飞行器,宇航员可舱外作业检修或回收。但另一方面,航天飞机技术复杂、投资巨大、维修准备期长,可靠性随飞行次数增加而降低。每架航天飞机制造费用20亿美元,每飞行一次费用高达5亿美元,返回后的大量检修费时费力费钱。据美国媒体测算统计,考虑通胀因素之后,美国花在航天飞机项目上的资金总额已超过登月、制造原子弹和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总和,让美国航天局不堪重负。
航天飞机被认为是冷战期间太空争霸的产物,具有强烈象征意义。航天飞机是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领先地位的象征,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美国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国家精神的象征。但30年后的今天,航天飞机占用的资源已非一国之力所能承受,美国无奈选择告别,另辟蹊径。而美国撤退后留下的国际航天事业空白期,尚没有后继填补者,目前只有俄罗斯是唯一能够载人进入太空站的国家。
在人类飞行史上,“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分别于1986年和2003年失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悲伤记忆。在航天飞机时代终结的今天,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人追逐航天梦想的精神源泉。
1969年7月,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实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说:“对个人是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是一大步”;1986年1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人机同毁。美国总统里根追悼演说表示:“ 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2003年,哥伦比亚号在六万米高空一声巨响,撕裂苍穹,震撼人心。美国总统布什在追悼仪式上说:“探索和挑战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气质,寻梦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人类心中”—— 没有必要强调这只是美国的成功或灾难,因为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载负着人类的理想和世界的未来,航天事业应是全人类共同的承担。
在航天飞机时代终结的今天,同样有必要重新认识美国的百年孤独。一直以来,美国在宇宙航天事业上不断拓展人类的想像力空间,以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提升着人类的理想。不过,美国不是人类的孤胆英雄。美国人追逐梦想,探索明天,在付出勇气和代价之余,同样需要协作和帮助。但绝大多数的地球同类对于美国人的努力爱莫能助,就像看着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一样,无能为力。也许,在地球上一超独强的美国未必真如他人想像的那样趾高气扬,心安理得。在纽约双塔倒塌、航天飞机解体的时刻,美国人真实的感觉是寂寞,是孤独,是事事敢为人先之后的失落和无助。
美国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2005年曾直言,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项目,甚至过去30多年来美国所有载人航天项目都是“战略失误”——其真意应该被解读为,航天事业的所有代价都由美国来承担,已经力有不逮了。“亚特兰蒂斯”号最后一任机长克里斯•弗格森说:“这是一种让人惊异的飞行工具,它的精神不死”——这包含了对后来者的期待。
在航天飞机退出历史舞台后,美国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暂别太空。不过在美国,私营企业有望承担起载人航天的重任;而放眼全球,欧洲、日本有志于发展自己的载人航天工具,中国等新兴国家更是载人航天的“新军”。美国航天飞机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将由未来的载人航天器所继承——希望这一天为时不会太遥远。
中文导报 第863期 2011.7.14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2011
中日关系向复交40周年平稳过渡
中国入世十年历风雨现彩虹
今天,你微博了没有?
奥姆审判之外的社会责任何以终结
东亚峰会真正成为全球舞台
日本投身TPP谈判搅动亚洲格局
欧洲模式能否跨过主权债务这道坎?
魏巍死刑并未终结福冈惨案
培养自我觉悟 应对增税挑战
世间已无史蒂夫·乔布斯
天宫一号勇为人类航天事业接棒
华文传媒面临全媒体和大联合时代
SMAP唱响中日邻里情亚洲一家亲
震后半年祭:灾后复兴前路漫漫
911十年祭:世界依然伤不起
政坛野百合野田佳彦迎来春天
日元汇率创新高难成全球避风港
日本防卫白皮书表露危险信号
动车脱轨之于中国的隐喻意义
关帝镇座150年成华人精神护身符
日本足球让中国羡慕嫉妒恨吗?
航天事业应是全人类共同的承担
京沪高铁时代展示中国速度
超级计算机:旭日重新升起
中国面对南海风云需要展示肌肉
日本震后百日 纠结挣扎依旧
李娜开创历史的挑战仍在继续
中田庆雄和属于他的时代
温家宝访日雪中送炭传递信心
重灾之后的日本绝非鸡肋
拉登之死:庆父既亡 鲁难何已?
旅日华人成为人道援助生力军
金砖峰会和博鳌论坛凸显中国自信
让社会信心成为灾后复兴牵引力
爱心无国界 救援有世界
灾后复兴从克服风评被害开始
不屈的日本将从灾难中崛起
跨越一切分歧 互助救灾当头
让“幸福”成为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最大撤侨行动考验中国的决心和能力
日本政局风云急国家危机深
中日携手是孙中山百年未竟之梦
春节消费成中日良性回复起爆剂
春节的力量凝聚民族感染世界
日本面对中国跃进需改变心态
领事馆置地受阻成社会心理风向标
盼中日关系实质改善低开高走
在日华人发展空间与时俱广
Copyright ◎ 2008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